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工程风险与安全管理的理性思考
2014/10/10 14:34:04    新闻来源:中国华能 作者:陈东平

水电工程风险与安全管理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对待和迎战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对水电风险与安全管理的感想。

一、水电发展与风险

让我们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回顾一下我国水电发展历程,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发展与风险是如此的形影不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水电便紧紧跟随国家经济体制改的步伐,开启了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上世纪 80年代初,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实施,我国水电便开始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打破大锅饭体制的尝试,首先在吉林的白山和红石水电站实施工程概算总承包的改革,在生产力层面有效推进了水电管理水平的提升 ;1982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水电开始以鲁布革水电站建设为试点,尝试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解决国内水电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的建设管理体制与模式。

毫无疑问,这对当时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水电建设体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当时被称作鲁布革的冲击,引发了我国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深入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鲁布革水电站式的改革方向毋容置疑,但是如何能够把握好改革风险,在生产关系层面突破体制障碍,推动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是摆在当时决策者面前的巨大挑战。

实践已经证明,我国水电通过鲁布革试点,成功把握时局,促进了国家计划投资体制的"拨改贷"改革,并在全国建筑业率先实行了建设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水电建设的业主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时称"水电三制")的建立,在初级阶段实现水电建设体制的国际接轨,呈现出现代企业制度雏形,在生产关系层面拉开了我国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序幕。

改革使我国水电行业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大潮中获取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1984年到1994年的十年间,在新的投资模式和建设体制下,成功推动了五座以上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的开工建设,跨越式促进了我国大型水电的发展。1994年,国家明确推进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公司法》出台,我国水电行业开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水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三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此,我国水电建设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无论是在生产关系或生产力层面,发展与风险相互依存的案例不胜枚举,我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正是在研究和破解一个又一个风险的过程中走过来的,也正是在各类风险的应对中,不断迈出着发展的步伐。我国水电发展的实践,不断证实着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真理,这也正是我们对风险与安全管理理性思考的基础。

二、风险管理的理性思考

发展与风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科学应对和防范风险,提高发展成效是风险研究为之努力的目标。

风险具有天然存在与被动诱发的属性,具有广义与狭义的相对概念,风险是可能的广义安全事件发生的预见,是建立在自然法则(客观)与以往经验(主观)基础上的总结。

相对于安全管理来说,风险管理具有理论性与战略性属性。

(一)风险属性分类

风险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与管理视角进行分类,例如客观与主观,内部与外部,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等等,分类依逻辑关系相互容纳,相辅相成,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入手点不同选择分类。清晰分类,可有效实现风险分析的理性思考。

针对水电发展特点,试做如下风险分类分析。一类是外部风险,具有来自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属性 ;另一类是内部风险,具有来自人类思想与活动的主观属性。

外部风险具有客观属性,相关于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环境(客观风险)。针对水电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文化、技术条件,以及内政外交等诸多外部因素上。外部风险的控制具有被动性属性。

内部风险具有主观属性,来自人类水电开发对大自然的直接挑战(主观风险)。内部与外部风险密切相关,自然与社会的外部条件的复杂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活动所诱发风险的程度。内部风险的控制具有主动性属性。

风险可以通过科学规避、发展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被动应对),以及通过一切可能的技术与策略(主动应对)等方式方法去实现控制预期 (技术手段) ;风险也可以通过统筹的概念,以保险的形式予以适当转移(经济手段)。

(二)风险管理的思考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不同行业,风险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类型将不尽相同。在水电建设工程中,枢纽总布置、边坡与基坑、大坝与厂房、安装与运行、高空与地面、等环节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对水电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我们需要对面对的风险类型与属性进行清晰的分类和定义,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理念,统筹分析和管控具有明显时空特性的水电系统风险,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突出,提高风险的系统防范效果。

风险管控是多目标优化的过程。风险与发展,风险与机遇,风险与效益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没有风险就没有发展。风险管理旨在通过可控风险的优化配置,获取系统可能的最大利益。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必将向着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方向不断发展,必将更加有效的为我们管控系统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三、安全管理的理性思考

风险与安全管理存在内在的辩证关系。风险可以描述为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不妨把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侧重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合理设置一个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得系统总体利益最大化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设法有效降低出现安全事件的概率,并设法将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降至最低 ;风险管理最终结果是优化出一个合适的安全事件概率,安全管理的终极结果是安全事件零概率。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是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修正理论,如此往复与提高的认识过程,是在认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关关系。

相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安全管理具有实践性与战术性属性。

 

(一)安全管理的思考

以基本建设管理为例,安全、质量、进度和造价是基本建设的四大控制,其中安全是四大控制的基础,安全不仅具有技术属性,更具有社会与政治属性。安全可以通过经济合同的方式承包管理,但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不能"以包代管"。广义的看,质量、进度和造价,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转化为安全问题,因此,在基本建设管理中,安全管理具有名符其实的基础性地位。安全管理的技术方面(动手能力),主要工作有专业培训和完善的安全措施等。强调一种辩证的安全管理理念 :亡羊补牢,越补越牢。一般往往把"亡羊补牢"看成马后炮,是贬义词,但是在安全管理上,"亡羊补牢"是善于总结教训的褒义词。安全措施的不断完善,一定是建立在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安全管理的行政方面,主要工作是宣传和教育,警钟长鸣。警钟长鸣不能避免一次偶然事故,但是可以有效降低出现一次偶然事故的概率。所以,安全工作必需警钟长鸣。

(二)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

水电工程建设风险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水电建设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时间与空间上,全方位分类和分析可能和重大危险源,针对危险属性,制定和布置安全措施与事故预案。水电开发具有的必然与大自然打交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水电重大危险源存在的客观性,安全管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水电工程事故影响往往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因此,我国在水电的建设过程中,依阶段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质量监督和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特别是大坝安全鉴定,体现了大中型水电站特殊的社会安全属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安全管理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等法制化管理目标发展,从企业管理办法到行业规范,再到国家标准,法制化进程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克服了人治化管理的诸多弊端,有效降低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法制化管理具有相对固定性、肯定性属性,而人治化管理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属性。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法制化规范了人治化管理,提高了人治化管理的综合水平 ;反过来,人治化又可以理解为在管理中不断汲取教训与总结经验的过程,继而进一步推进法制化建设,两者相互依存与促进。归根结底,提高人的素质与管理水平是安全管理根本目的。因此,积极推动法制化与制度化建设,是有效提高管理者科学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越来越成为科学化发展的基础。为什么信息化能够推动科学的稳定发展,其中具有迅速的信息反馈机制是推动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之一。安全管理系统受制于若干外部环境,风险不易预测与控制,系统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具有非肯定的随机属性。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稳定风险管控体系,就有可能把安全问题经常处理于萌芽之中。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风险安全管理中,无论是主动的和被动的,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形成负反馈的管理实际,关键是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形成这样一种理念,建立一套科学分析方法。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海量信息和高度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为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有力武器。

在大中型水电站的风险与安全管理中,客观理性的思考,科学系统的分析,制度与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升管理成效,事半功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