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五大发电之华能:从"最美电厂"到"电厂最美"
2014/10/11 11:47:19    新闻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社会的共识。在这场能源命浪潮中,华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通往绿色企业、低碳行动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绘蓝图,写华章,美丽华能在行动。调结构,转方式,绿色行动步铿锵;站前沿,引潮流,科技创新赢未来;担责任,惠民生,服务社会促和谐。

本刊特别策划"美丽华能 绿色行动"专题,反映华能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等环保工作亮点,分享经验做法,全面展现具有华能特色的绿色、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清风送爽,天高云淡,呼伦贝尔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保护的那片草海,又迎来了一个草香马壮的季节。这家创造"伊敏模式"的公司,煤电一体化生产,没有灰场、没有废水、没有运煤车队,电厂静静地长在草原深处,送出强劲电流。

渤海湾畔,海河之滨,天津滨海新区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朝气。华能天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厂房干净整洁,厂区鲜花怒放,绿草茵茵。IGCC被国内外公认为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之一,污染物排放量约为常规燃煤电站的10%,接近天然气电站排放水平,煤基发电在这里立下了新的里程碑,将书写洁净发电的新篇章。

和伊敏电厂、IGCC电站一样,华能旗下100多家电厂,都秉承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践行着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绘蓝图,写华章,美丽华能在行动。调结构,转方式,绿色行动步铿锵;站前沿,引潮流,科技创新赢未来;担责任,惠民生,服务社会促和谐。"面向未来,我们要大力推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信心十足。

北京热电厂:科技与环保齐飞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北京热电厂作为华能在北京的窗口电厂,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电厂努力践行"三色"公司理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探索煤机发展新思路,寻求环境保护新突破,努力实现煤机节能、高效、环保的清洁化运行。北京热电厂一期工程4台燃煤机组电除尘器改造,正是实现"科技与环保齐飞"的具体实践。

宏观视角正确决策环保再出发

近年来,影响人口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环首都经济圈急待解决的难题。地处北京城区的北京热电厂,直接承担着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担。在新的发展形势和环保要求下,北京热电厂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市政府对经济环保工作的要求,做出了全面进行燃煤机组电除尘改造的正确决策。

从2013年3月中旬开始的第一台燃煤锅炉塔吊搭设完成,到当年10月底第4台燃煤锅炉除尘器改造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历时7个月之久的4台燃煤锅炉电除尘器清洁化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如今,北京热电厂烟尘排放量已降至每立方米8毫克左右,远低于北京市燃煤机组烟气粉尘每立方米20毫克的排放标准。在环保道路上,北京热电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精算进度确保安全保障工程质量

电除尘器改造作为北京热电厂实现煤机清洁化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得到了全厂上下的高度重视。在动员大会上,电厂领导明确提出"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进度第一"的目标。为保障机组在繁重改造任务下持续安全稳定运行,电厂专门成立电除尘器改造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以各生产部门专工、各管理部门负责人、检修运行班组长及相关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为成员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协调例会制度,明确工程阶段性任务、进度和责任,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沟通,及时解决实际难题。

为确保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北京热电厂对外包工程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安全管理、统一安全培训、统一安全考核"管理,将外包施工队伍管理融入电厂班组管理,纳入到电厂统一的安全管理考核体系中。电厂通过本质安全体系审核与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入开展反违章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举办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审核等内容培训,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使现场作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文明生产进一步加强。工程改造期间未发生设备运行故障和人身伤害事故。

北京热电厂坚持从源头抓起,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工作。改造工程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选择具有20年以上除尘器改造经验的施工队伍,做好设计方案的审核,提高施工质量。4台电除尘器改造完成整体施工后升压试验无闪络现象,实现全部试验一次性通过无调整。在冬季大负荷供电供热来临之前,电厂圆满完成了电除尘器改造工程并投入运行。

技术升级科技创新凸显工程亮点

北京热电厂是国内第一家采用"低低温+移动极板+电除尘增容+三相交流电控制技术"进行电除尘改造的发电企业。所谓"低低温静电除尘器改造方案",就是在空预器至电除尘器之间烟道增加烟气冷却器,使得电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降低,杜绝了高比电阻粉尘难于荷电及收集的问题。移动极板式电除尘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阳极振打所产生的二次飞扬,避免已经吸附的灰尘再次被排放。增容改造就是除尘器前三固定电场整体加高3米、四电场加高5米,增加极板、极线的面积从而提高除尘效率。三相交流电控制技术输出电压高,有效提高了电场场强,而三相供电完全平衡和节能效果好的优点也对排放指标、节能和日常维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电除尘改造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北京热电厂把握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技术,改造出极具行业特色的电除尘器。改造后进行了后续的精细化调整试验,一方面进行烟气温度最佳运行区域的调试,另一方面对电除尘振打方式进行调控,实现了最佳节能运行效果。目前,这项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减排降耗环保高效践行社会责任

北京热电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创造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面对北京市大气环保排放的严苛要求,北京热电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坚持环保设备确保先进,坚持环保科技保持领先,率先走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如今,北京热电厂一期工程4台机组平均每年可回收热量约88.42万吉焦,节约标煤约30168吨。燃煤机组清洁化改造之前,北京热电厂年粉尘排放约205吨,约占北京市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0.307%,一期电除尘器改造后,年粉尘排放约125吨,仅占北京市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0.179%。

北京热电厂通过电除尘器改造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利用,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北京热电厂以打造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电厂为目标,在保障城市稳定供电供热,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还将持续开展煤机清洁化改造工作,使燃煤机组排放标准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

威海电厂:筑牢绿色发展基石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燃煤发电企业环保投资大幅增加、运营成本与日俱增,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地处胶东半岛的华能威海电厂在发展中始终高度重视节能环保,通过环保设施建设、节能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施行"上大压小"、创建"两型企业"等绿色行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

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

威海电厂在企业建设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融"理念,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和厂、部门、班组三级环保网络,制定了《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环境保护技术监督管理细则》、《环保指标管理奖惩办法》等系列环保制度,并将环保指标纳入全厂年度综合计划中,保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今年6月份开展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中,威海电厂围绕"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这一主题,充分利用网站、OA、电子屏等平台,将节约用能作为宣传重点,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把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与年度节能降本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召开小指标达标分析交流活动,来普及节能知识,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形成人人关注环保、参与节能的良好氛围。

技术改造提升"硬"实力

"近几年,我们几乎每次机组大小修都要上马节能改造项目,全部采用业内领先技术,虽然投入大,但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投入再多也值得。"威海电厂环保专工杨爱娟说。

要想做到持续减排,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威海电厂2007年投入2.2亿元对二期工程机组增设脱硫设施,并于2008年11月底实现双投目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15000吨。

2008年,威海电厂响应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关停2台12.5万千瓦机组,开始筹建三期工程2台68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并于2010年底顺利实现"双投"。

2011年,威海电厂完成了4号机组低氮燃烧器和电除尘器改造,每年可减少排放氮氧化物3000吨、烟尘800吨。

2012年,威海电厂开始实施二期工程2台机组脱硝改造, 2013年率先完成了3号机组低氮燃烧器、脱硝、除尘器等改造项目,使得氮氧化物浓度由每立方米650毫克降到每立方米100毫克以下,烟尘排放浓度由每立方米100毫克降到每立方米20毫克。

为掌握当前行业的先进技术,威海电厂不惜成本,将节能绩效突出的电厂列为对标对象,进行收资学习,先后对效率较低的风机、水泵、粗细粉分离器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使二期工程机组的汽轮机热耗率每千克降低了105.2千焦,供电煤耗率每千瓦时降低1.5克;经过对三期工程机组4台引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其节电率达20%,年节约电能1200多万千瓦时。

优化运行带来"软"效益

威海电厂不但重视节能技术改造带来的"硬"实力,更注重绿色运行方式带来的"软"效益。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电厂强化在运行管理上深入挖潜,使机组设备系统在最优的节能方式下运行,做到越高越好的参数努力提上去,越低越好的参数努力降下来,可以停下的设备坚决停下来,能合并在一起的系统坚决合并,确保设备经济运行。

为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积极性,威海电厂制定了《指标竞赛管理办法》和《指标竞赛考核奖励办法》,设立了小指标竞赛专项奖励资金,在运行值际之间大力开展小指标竞赛活动,通过抓各项小指标来保证全厂各项大指标的完成;抓住SIS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完善的机会,将小指标的统计管理全部由SIS系统实现,避免了以前各值抄表存在的误差问题,运行人员值班期间随时能看到机组调整结果及累计分数,统计指标完成情况与指标奖金挂钩,极大调动了优化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节能诊断建议的落实,按照西安热工院节能诊断建议,制定了《脱硫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方案》,《燃烧调整优化方案》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一系列技术升级和优化,使威海电厂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主要指标逐年下降。2011年至2013年,电厂供电煤耗共下降了每千瓦时16.2克,厂用电率下降了0.14%,三年来累计节煤超过50万吨。

绿色循环实现"近零排放"

每天要消耗上万吨煤、几千吨水,如何减少工业废物污染,是每个火电厂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对此,杨爱娟认为,要实现"近零排放"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控制生产中废弃物排放;二是将废弃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为降低发电水耗,威海电厂利用滨海优势,先后建成日产2500吨、7200吨淡水的两套海水淡化设施,用于锅炉补水,占其年水耗的50%以上。建设了日处理污水1440吨的污水站,用于炉底密封、输煤水冲洗等,实现了厂区各类废水及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和对外零排放。2013年,电厂发电新鲜水耗仅为每千瓦时0.11千克,远低于华能优秀"两型"企业考核值。

而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灰渣已成为水泥、建材等行业的"抢手货",每天来厂运输粉煤灰、灰渣的车辆络绎不绝。

此外,电厂还通过为煤场灰库配置喷淋装置、安装防风抑尘网、使用密封罐装自卸车运灰、设置绿化带等具体措施,使厂内无组织废气的排放得到有效防治。

威海电厂用"绿色发展,和谐共融"的企业核心理念作指导,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凭借管理、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在行业经营困难的逆境中披荆斩棘,逆势上扬,企业不仅从未出现亏损状况,还在2012、2013年连续两年创出盈利的新纪录。电厂先后获2010、2012年山东省政府"节能先进企业",2012、2013年华能集团公司"节能环保先进单位"等称号,并被《中国能源报》评为2013年"中国美丽电厂"。

 

伊敏煤电公司:为了这片碧水蓝天

曾几何时,在一些人的思维里有这样一种认识:无论采煤还是火力发电,都会成为"环境杀手",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草原,露天煤矿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不言而喻,而火电厂排放的烟气对草原的蓝天白云也构成了很大威胁。

但对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伊敏煤电公司来说,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30余年来,这里碧水蓝天、绿草茵茵,厂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比项目建设前还要好,同时,企业经济效益连创佳绩,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环保与发展双赢之路。

用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站在伊敏煤电公司制高点——因海拔高度得名的753高地,放眼望去,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尽收眼底。万亩绿林中,一蓝一橙两条封闭式皮带走廊将装机犹如两条长龙,将容量340万千瓦的伊敏电厂和年生产能力2200万吨的特大型露天煤矿紧紧联系起来。"我们伊敏的煤是'不落地'的,伊敏的污水是零排放,灰渣是零浪费。"主管环保工作的伊敏煤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增荣自豪地说。

在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生产的煤炭通过8.5公里长的封闭输煤皮带系统直接输送到电厂发电,电厂发电产生的灰渣经分级综合利用后的剩余部分,通过5.5公里封闭式胶带机运回露天矿,与剥离岩土混合后回填采空区,避免了建储灰场占地与污染。同时,用剥离生产时单独存放的腐殖土,对排土场和采空区进行绿化覆盖,栽种苜蓿、沙棘、云杉等植物进行植被恢复。露天矿煤层赋存的疏干水经处理后,作为电厂发电冷却循环水,公司又投资近亿元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中水回用于伊敏电厂工业用水,在厂、矿建有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废水处理合格后回用于露天矿防火及降尘,全公司废水做到零排放,水资源利用率达百分之百,这种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我国尚属首创。

伊敏电厂产生的乏汽,用来为职工和周边群众提供采暖,让地处寒带的北疆边城暖意融融。这种煤、电、水、灰、土、汽的科学利用方式,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又保护了草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

用环境保护支撑草原生态平衡

为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建设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伊敏煤电公司将环保工作作为企业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规划,科学治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保持了这一片碧水蓝天的原始面貌。

目前,伊敏电厂所有污染物排放均好于国家标准,6台机组全部安装了高效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6%以上,三期5号、6号机组脱硫、脱硝环保装置实现了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的"三同时"。公司投资9亿余元对一、二期机组进行环保改造,目前二期3号、4号机组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已全部投入运行,脱硫效率达到93%、脱销效率达到80%。一期环保一体化改造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全部投运,届时,将大幅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圆满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此外,伊敏煤电公司还在生产厂区和居民区种植各种松树、灌木近210万株(丛),种植草坪1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18万亩,基本达到硬化和植被全覆盖。建设10万立方米垃圾填埋处理场,使垃圾实现了袋装集中存放、封闭式清运和填埋一条龙管理,累计用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达亿元以上。兴建污水和中水处理工程,生活废水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伊敏火电人不让一滴水污染草原的郑重承诺,美丽的天鹅也到这里安家落户。

截至2013年底,伊敏露天矿共投入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累计达7192万元,完成复垦面积605公顷,绿化面积477公顷,复垦率、绿化率达95%以上。

用良性循环实现环保效益双赢

业内曾经有种说法,认为企业环保投入花钱多,回报少;加大环保投入,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是,伊敏煤电公司不仅环保到位,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3年,伊敏煤电公司完成发电量164.1亿千瓦时,生产原煤2071万吨,实现利润12亿元。正是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懈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经营,才得以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煤炭就地转化;露天矿生产用电由电厂以厂用电直接提供,降低了生产成本,仅2013年就节约生产成本约2341万元。"灰渣处理一直是困扰火电厂的难题,以前我们把灰渣直接反排用于回填露天矿采空区,后来发现这些东西价值远不仅如此,完全可以循环利用的更精细。现在我们是'灰渣四吃',分别制成灰砖、提取铁粉、用作水泥添加剂,最后剩下的通过近两年公司引进外资建设的粉煤灰深加工项目,全部利用,真正实现灰渣零排放、零浪费。"刘增荣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据他透露,目前伊敏煤电公司每年靠出售粉煤灰制品,就能创效超千万元。

用科技为节能环保插上翅膀

依托循环经济,伊敏煤电公司实施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伊敏煤电公司在全国首家建成了"数字化电厂",提升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能。在全国同类机组中率先开展了锅炉干排渣技术改造项目,使灰渣含炭量降低到10%,锅炉效率提高0.73%,每年节约燃料3.5万吨,降低电耗325万千瓦时。建成发电厂抽汽集中供热项目,取消62台供热小锅炉,提高供热效率30%,每年节煤10万吨。对机组进行"少油点火"改造,每次启机节省燃油达70%。开展了延长煤矿大型车辆润滑油使用周期节能项目,每年节油100吨以上。引进了亚洲第一条、世界第二条的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采煤工艺系统,首开我国露天煤矿生产之先河,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科技为企业节能环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谈到下一步节能环保工作时,公司总经理郑怀国很是坚定:"我们要继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努力降低发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保证到2015年各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现企业零排放目标,巩固煤电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成果,让美丽的草原永葆碧水蓝天。"

 

小湾水电站:和谐"绿"动

春之小湾,木棉绚烂,樱花纷飞;夏之小湾,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秋之小湾,银杏飘零,瓜果飘香;冬之小湾,云卷云舒,闲适宁静……随着电站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小湾电水站和谐"绿"动的美,说不完道不尽……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秀丽山水

在小湾水电人眼中,150亿立方米的小湾水库,可以说是澜沧江上最耀眼的明珠。它碧波通透如玉,青山绵延如画。这一切都得益于电站因地制宜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原始生态环境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碰撞,不可能没有损伤。只是看损伤比率多少,修复程度如何。小湾电站从开工建设伊始,就明白原始生态环境保护须与现代工业文明步伐同步发展这个道理。

从工程建设到生产运营至今,12年来,小湾电站始终高度重视库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为减少水土流失,电站施工期间,始终坚持"开挖到哪里,绿化就到哪里","弃渣到哪里,防护就到哪里",先后完成绿化156.86万平方米,施工场地整治142.51万平方米。为减少对库区生物链扰动,电站实施水库淹没区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野生植物千果榄仁和红椿的移栽保护工作,把电站库区涉及的永平金光寺自然保护区设为野生动物避难所,建立绿孔雀保护点和猕猴保护区。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建立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对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合果含笑、千果榄仁、红椿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菲氏叶猴、猕猴、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金钱豹、林麝等野生动植物,进行重点保护。此外,为完成时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电站委托州市环境监测站定期定点开展库区水质、水温监测和库区气象观测,以及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库区生态变化趋势,调整完善库区环保水保措施。

作为全国13家实行环保监理的试点单位之一,小湾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可研设计概算/静态投资1.03亿元,实际环保水保投资达2.7亿元,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97.9%,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6.6%,拦渣率99.0%,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05,林草植被恢复率93.6%……这是看似枯燥的数据,是小湾电站12年环保水保工作结出的果实,也是小湾人眼中闪着光芒、跳动着的绿色音符。

建设精品环保工程打造美丽厂区

远眺小湾厂区,双曲拱坝宛若游龙,坝体边坡气势恢宏。走近细看,可见地下厂房高大宽敞、明快透亮,设备摆放有序,纤尘不染;厂区路面清洁干净,路边绿树成荫、百花齐放,路旁山涧爬藤翠绿、细流涓涓……

在小湾水电人看来,"我们是在现代化的厂房里上班,也可以说是在花园式的工区里工作。"

花园式工区,是小湾电站着力建设美丽厂区提出的一个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小湾电站始终坚持建设厂区精品环保工程。为解决厂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排放问题,电站先后建立微生物水循环环保厕所,业主营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厂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废水进行回收过滤加工处理,使其成为绿化再生水,用于厂区营地绿化浇灌和道路清洁,真正实现厂区污水废水循环利用"零排放"。为解决厂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电站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商,建立垃圾存放点,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然后集中委托外运处理,以减少生活垃圾对厂区环境的污染。为扩大厂区绿化面积,减少厂区水土流失,电站在平整翻新改造后的厂区渣场栽种柑橘、芒果、甜橙等果苗,在大坝左右岸建立多个绿化带,栽植常青灌木、三角梅、爬山虎等植物,通过绿化滴灌系统养活果树苗木,恢复土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美丽厂区我的家,环保绿化靠大家。"为建设花园式厂区,小湾电站还积极响应国家"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号召,在地下厂房开展节能减排竞赛,建立生产区能效管理体系,从水量利用率、发电耗水率、直接厂用电率、"三漏"率、AGC/AVC投入率等16项节能控制指标入手,加大技术监督、技术改造、专线巡查,设备整治等工作,从根本上优化用能指标,降低设备能耗;在办公生活区开展节水节电活动,通过张贴节能宣传橱窗、观看节能宣传视频、征集节水节电合理化建议、加强办公生活区用水用电等形式,倡导员工养成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创新环境绿化模式共建和谐家园

红的番茄、紫的茄子、黄的芭蕉、绿的黄瓜,欢跑的小野猪、安逸的大黄牛……眼前这片占地400余亩的小湾综合产业种养殖场在娇艳的阳光下,呈现着一派勃勃生机。

小湾电站的这片综合产业养殖场,是原先关河排水洞泥石流灾害的遗留地,因其临近凤庆县小湾镇,周边居民较多,电站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几经考虑,转变传统环境绿化整治模式,在这片难缠的遗留地上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种养殖业。

"根据小湾综合产业规划方案,实现科学发展,使综合产业开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从综合产业养殖场建立的那天期,基地建设、苗木种植类、蔬菜种植类、养殖类四大版块就同步推进,电站招募周边农民重回田地进行栽种养殖,使得原本光秃秃的土地重生般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巧妙化解了让人头疼的返迁危机。

现如今,电站的这个综合产业养殖场迅猛发展,冬樱、滇朴、高山榕、塔柏等52个种类9万余株苗木茁壮成长;蔬菜基地各类蔬菜多达18个品种,鸡类有七彩鸡、火龙鸡、小野鸡等8个品种,不仅为周边农民创了收,也供应了电站食堂的各类绿色无公害蔬菜,深得周边百姓和电站员工的喜爱。

 

涪江公司:美景长留天地间

在四川省平武县岷山山脉摩天岭北侧,流淌着一条叫做火溪河的美丽河流,它是涪江上游左岸的最大支流,在这条河流上,华能四川公司涪江公司建设了一库四级、共四座水电站。今天,当你乘车沿着九环线西线向九寨沟风景区驶去,在绵延起伏的青山之中,就会看到河畔间或闪出的华能火溪河梯级电站厂房和一池宝蓝色的湖水,它们与山色一体,映照着庄严的雪山和悠悠的白云,像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讲述着火溪河的别样美丽。

"以电代柴"

3月,火溪河还有丝丝寒意,站在华能火溪河梯级调度中心的坝子上仰望山顶,早春的野花追赶着雪线越爬越高,从河岸到山腰一层一层的绿色展开来,火溪河的春天就要到了。每当这个时候,涪江公司的员工都会带上树苗、水桶、铁锹、锄头等工具,来到火溪河电站周围的空地上,挥汗如雨、热热闹闹地开始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经过10年的坚持,他们新栽、移栽各类树木9.48万株,绿化面积123公顷,电站开挖的痕迹已无处循迹。

但是,要留住火溪河两岸的青山,仅靠华能人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多少年来,生长在火溪河的白马藏族同胞已经习惯了靠山吃山,山里树木经过长年砍伐,很难找到当年原始森林的风貌。作为水电开发者,华能人知道水的源头在于青山,青山不在活水难存。但是,当地百姓的贫穷、地方财政的薄弱,无力阻止村民们砍向青山的刀斧。据平武县政府统计,火溪河白马、木座和木皮三个藏族乡,每年需砍伐约11000立方米木材用作烧火柴,每年消耗约2300~4600亩林木资源。林木资源的破坏,使火溪河流域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华能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5年,随着火溪河上第一座电站---自一里电站正式投产,涪江公司开始向当地百姓推行"以电代柴"项目。如今,当地百姓已不再使用树木作为燃料,而是使用涪江公司提供的电力解决日常煮饭、照明问题。此举既让藏区人民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又保住了青山绿水。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一排排树苗活了下来,并开始抽枝长叶、接成一片,与水相依、跟山相连,追赶着野花、追赶着雪线,与华能人开发火溪河、善待火溪河的绿色梦想一起,渐渐爬到了山顶。

开创国内水电开发先河

6月,岷山的雪水渐渐消失,电站的水库却装的满满的,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如一颗颗蓝色的宝石嵌在火溪河畔。湛蓝的河水,引起了涪江公司人的深思,激发了他们追逐先进科技的蓝色梦想。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北欧挪威的气垫式调压室技术,希望采用这种技术,来保护山体的外在的自然风貌,让火溪河不因重大工程的建设而被永久改变。

众所周知,常规的竖井式调压室基本布置在山顶,工程建设中必须修建施工道路,类似工程均会造成较大开挖破坏面,对周边植被破坏很大。涪江公司在建设火溪河自一里水电站时,就向设计单位提出,以气垫式调压室代替常规竖井式调压室的建议。若方案可行,它将大幅减低调压室建设高程,减少上山施工道路的里程和山体植被开挖破坏面积,对环境保护大有益处。

自一里水电站要采用此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此前,气垫式调压室在国内乃至亚洲都尚未成功运用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当的技术风险。为此,涪江公司、设计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对此技术和工程特点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这项技术在自一里水电站得到成功应用,开创了中国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纪录。该技术降低了调压室高程降低约320米,减少工程开挖量12万立方米,缩减施工道路8公里,40万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免遭破坏,减少后期处理弃渣量12万立方米,节约土地面积600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环保效益。

同时,涪江公司还根据气垫式调压室特点,采用了"一坡到底"的隧洞布置方案,尽量降低施工面高程。施工隧洞出口布置在九环线公路以下,与设置的弃渣场、施工营地直接相连,缩减开挖工作面。通过实施这一方案,仅木座水电站就减少施工道路开挖长度12公里左右,减少植被破坏面积20万平方米。

此后,在后续梯级电站的开发中,涪江公司将气垫式调压室和"一坡到底"的隧洞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使该技术更为成熟稳定,在下游木座和阴坪电站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因地制宜巧施工

10月,宝蓝色的河水倒映出如火的红叶,天空明净、白云悠悠,此时的火溪河好似人间仙境。忆当初,火溪河沿岸长年林木资源的破坏使来水减少,再修建梯级引水式电站,很可能再次改变原有河道径流的分配。面对这一问题,涪江公司总经理贺瑜章反复思考,有没有办法能利用电站生态下泄流量,保住现有河流的径流面积,让火溪河这幅美丽的画卷继续展现在天地之间?

贺瑜章经过多次实地察看河道情况,发现只要有集水的地方,河岸湿地和周边生态就保持如初,而大规模采砂使水面干涸的地方,往往都是湿地消失、树木皆死。因此,他认为保护好生态关键在于保住水面和湿地,而这正是可以利用工程手段做到的。

自2005年起,涪江公司因地制宜采用了修建小溢流坝拦截生态水的措施,在减水河段区间内,分段利用卵石,按0.3米-0.8米高衬砌溢流坝,将电站闸坝下泄的生态流量分级囤蓄起来,保持了河道内的地下水位,润浸了周边植被,并且留住了火溪河内的自然景观,对保持原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10年的努力,涪江公司沿着河床,共修建了90余座溢流坝,完成砌石工程量约16000立方米,将火溪河的秀美画卷永久地留在天地之间。

同时,涪江公司下定决心,绝不能对火溪河造成永久伤痕。公司为此反复论证工程的采砂和弃渣方案,不断优化设计保护环境。在修建火溪河梯级电站的龙头水库——水牛家水库过程中,根据原设计方案,该水库坝高108米,库容1.435亿立方米,坝体为碎石土心墙堆石坝,坝体堆石料来源全部采用料场开采获得,这会造成占用很大土地面积并破坏地表植被。涪江公司经过仔细论证,最终决定采用直接利用库底淹没区内的沙砾石料替代堆石料的方案。此举不但增大了调节库容,而且蓄水以后看不到开挖痕迹,避免了在两岸料场挖掘,而且还缩短了石料运输距离,施工工期也因此缩短。此外,针对渣场的建设和恢复,涪江公司严格按照"征地—外围围护—剥离表土覆盖层—堆渣碾压—外坡衬砌—回填表土覆盖层—植树复耕"的流程进行。为了保证植物绿化的存活率,涪江公司没有选用新开土料场做回填覆盖层,而是利用工程占用土地上约3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进行回填,使得植被种植生长效果更好,让电站工程痕迹在很短的时间全部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为华能人开发一方资源、善待一方资源写下了精彩而又细致的一笔。

 

阜新风电公司:风景这边独好

阜新市新邱区长营子镇周边,有一处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风景区。清晨,朝雾升腾,薄薄的纱雾在树间草隙中飘舞。山顶上,一座座挺拔的白色风机在朦胧的晨雾中矗立,风机叶片轻声的转动着,生怕吵醒了这山间的宁静。阳光睡醒了,红晕的光线拥抱着洁白的风车,把湛蓝的天空衬托得美丽极了。这里,就是阜新高山子风电旅游景区。

风景秀丽的旅游型风电场

高山子地区是辽宁省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备风电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2006年,华能阜新风电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着"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理念,无论是在项目施工建设还是在设备投产运营期间,都时刻把绿色环保工作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绿色环保管理体系,而作为阜新风电公司首个投产风电项目的高山子风电场,更是在环保方面走在了前列。

高山子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在干旱少雨的辽西地区,能有如此茂密的原始植被实属罕见。在高山子地区,山上有丁香园、莲花峰、原始次生林等自然景观,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狐狸、獾子、野兔、松鼠、刺猬、狍子、猞猁、雉、野鸭等30余种。随着风电旅游项目的发展,这里目前已然开发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型风电场,成为当地百姓踏青、郊游、徒步和欣赏和和谐自然的好去处。

从阜新市长营子镇台头皋村沿着平整的柏油路蜿蜒而上,丛林密布的山间,倾听着悦耳的鸟鸣、欣赏着满眼的青翠、呼吸着醉人的芬芳,这里仿佛是一个天然的氧吧,让人如醉如痴。高山子风景区的观景崖,就建在风电场10号风机西侧。观景台的建造巧妙利用了工程建设时的废弃排土和原有悬崖,在崖边设计建成了扇形框架结构平台,形成了集风电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休憩平台,可谓绿色施工管理的典范。

站在观景台上,山间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白色风机沿山脊分布,错落有致,在绿色松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叶片随风舞动,尽显着它的力量和风韵,为高山子优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抹亮彩。

绿色施工全民受益

自2007年高山子风电场项目开工以来,阜新风电公司就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成立了绿色施工管理小组。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牵头,专门组织召开"保护环境?绿色施工"专题会议,以生态环境"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为基本原则,组织各施工单位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制定了"四个合理"和"两个有效"的绿色施工管理目标,即"合理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控制噪声、合理控制粉尘"和"有效恢复植被、有效处理排放"。方案内容涉及环境保护措施、节能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等。阜新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环保措施的制定与监督管控,助推了高山子风电景区的绿色施工建设。

在工程管理中,阜新风电公司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实施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现场监督,重点抓好扬尘控制、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建筑垃圾控制及土壤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参加各方的绿色施工意识。同时,对施工方采取合理的奖惩考核措施,有效监督绿色施工质量,采取各种保护当地环境的措施,并积极主动恢复植被,采取防止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及补偿。

为了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建设风电旅游景区,阜新风电公司又追加投资,用于硬化道路、修筑道路边沟等配套设施。在生态恢复及补偿过程中,阜新风电公司对塔基、道路等永久占地严格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全部采用了当地乡土植物进行恢复,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利用原有道路,减少新建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在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方面,阜新风电公司制定了详实的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要求,建立健全了施工现场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并加强对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环境卫生等管理。

通过各种精心谋划的环保措施,高山子风电场被成功打造成了一个以生态旅游和风力发电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成为友好型、生态型风电场的典范。在景区内,阜新风电公司还建立了一座风电科普馆,让游客们充分了解风电产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体验到新能源产业将"风害"变"绿电"的奇妙过程。截至2014年上半年,高山子风电场投产6年多来,累计发电量142015万千瓦时,累计节约标准煤约433151吨(火电煤耗按305克/千瓦时计),相应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900吨、氮氧化合物2010吨、烟尘241吨、灰渣80512吨,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924815吨,此外,还节约用水448766吨,为绿色环保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就像周边的老村民说的那样:"风力发电是造福人民,绿化家园的好事。对老百姓,对国家都有贡献。"

多年来的绿色环保举措,也让深山里的居民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与实惠,附近的村民们出行方便了、见识增长了、创收的机会更多了。老百姓们亲眼见证了这一片孤寂的山峦,逐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今,美丽的高山子风电旅游景区也带动了周边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库垂钓、野味采摘等农家乐项目,给周边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树林里,经常能看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手挎小篮子采摘,住在风电景区附近的农家大姐说,闲下来的时候,她就经常带着小孙女到林子里采蘑菇,"单靠这片山里的土特产,一年就能有上万元的纯收入呢!"

阜新风电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成为辽宁地区最大最强的新能源风电企业。2014年4月,以阜新风电公司为核心的辽宁区域各风电项目公司正式整合成立辽宁分公司,成为华能风电集约化管理的首家试点单位,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全辽宁的产业布局。分公司累计投产风电、光伏总装机达121万千瓦,所辖9个风电场,管理升压站12座,风机783台,横跨省内五个地级行政区、七个县,管理半径达700平方公里,是辽宁地区风电规模最大、盈利能力较强的风电公司。辽宁分公司在各风电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将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工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企业的绿色生态发展。

 

从"最美电厂"到"电厂最美"

南海之滨,广东汕头,华能海门电厂,这座全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电厂,犹如一只洁白的海鸥,仰望苍穹,展翅欲飞。海门电厂从工程建设伊始,就坚持一个信念,要把电厂建成全国最美电厂,要让这里天蓝、海碧、山青。如今,海门电厂已经成为汕头的城市风景线。

最美电厂,美在内涵。海门电厂节能减排的指标称得上最美。是全国首批脱硫脱硝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投运机组,在百万千瓦机组中采用海水脱硫技术为世界首例,也是国内首台成功实施锅炉给水加氧处理的百万千瓦机组,在广东省节能调度中排序第一。特别是通过创无泄漏工厂、设备改造和系统优化,实现回水利用率100%,电厂综合耗水率低至0.13千克/千瓦时,仅为全国优秀值的1/3,仅此一项,电厂每年可节水约300万吨。

电厂最美,美在奉献清洁能源。正当华北地区为雾霾所困,各方积极寻求治理方法时,华能黄台电厂传来喜讯:厂里进行湿式除尘器改造,机组的烟尘排放仅为原来的11%,PM2.5仅为原来的14%,为燃煤电厂烟尘深度控制、有效去除PM2.5、治理燃煤产生的雾霾探索了一条新路径。2013年,华能投入节能环保资金105.5亿元,同比增加35.6亿元,主要能耗指标持续改善并保持行业领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绩效保持行业先进水平。2014年又将投资节能环保资金100亿元,用于煤电机组的环保技术改造。预计到2014年底,华能在役煤电机组中安装脱硫、除尘设施的机组占燃煤机组的比例将达100%,安装脱硝设施的机组将达90%以上。

电厂最美,就是福佑百姓,惠及民生。甘肃定西华家岭,这块红色的土地曾经发生过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场战役,长期处在荒凉沉寂之中。如今,这里成为当地一景——华能的风力发电机组在晨曦中迎风转动,在天地之间构成一座白色丛林。风电项目的建设,不但让华家岭有了现代气息,而且也让山乡迸发了活力。许多群众围绕风电项目做起了生意。不少农民将家中的院落提早修缮一番,租给建设者;一些人将临街的房屋临时改造成铺面,开起了小饭馆和招待所。华家岭风电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年平均上缴利税约700 万元,将对扶持通渭县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厂最美,就是传递力量,温暖民心。华能临沂电厂是临沂城区供热的顶梁柱。采取集中供热后,临沂城区共关停小锅炉500多台,每年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有害气体排放1.4万吨,城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状态。2010-2011年供热季,考虑到煤炭价格及人工物料价格上涨因素,临沂市政府调高了供热价格,由每平方米20元调到25元。煤山社区住的居民,大都是原地拆迁户,经济条件差。临沂电厂决定,全市像煤山社区这样低收入人群,依然按照原来的每平方米20元收费。煤山社区的残疾人李海中感动地说:"临沂电厂想方设法帮我们通了暖气,并且照顾整个社区,少收暖气费。人生锦上添花好,雪中送炭更好啊!感谢华能,感谢党,感谢政府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温暖。"

一个个美丽的电厂,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华能,把温暖、关爱、向上等这些正能量,传递到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中,滋润着百姓的心。

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

秋风起,鱼儿肥。华能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依然一派春天光景,山秀草青,碧波荡漾,鱼跃鸟飞。在去年百花争艳之时,华能人向糯扎渡库区投放了215万尾鱼苗,开渔后,当地群众网下了沉甸甸的鲜活之秋。

投放鱼苗,是华能人为改善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增殖放养活动。放了鱼苗,还要保证鱼儿茁壮成长,华能在建坝时就多投资2亿多元,开展分层调节水温工作,让特种鱼类舒适地生活在这片水域。绿色发展,在华能人心里,不但是"放水养鱼",而且是"放鱼养水"。

"放水养鱼",大坝有建有拆,为的是保护一方生态。华能人斥资1.4亿元购买了澜沧江一级支流基独江上的第四级电站,然后有序拆除,并与地方政府签订了不再进行其他三级电站开发的协议,后续将全面开展支流生态修复工作,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放鱼养水",就是在开发电力资源的同时,做好库区的防洪、灌溉、养殖和旅游工作,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实现工业反哺生态。澜沧江一江连六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仅在糯扎渡电站,华能人就建设了面积达100多亩的珍稀植物园,对宽叶苏铁、金毛狗等1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华能人还在此建立了野生动物拯救站,收救猕猴、黑熊等动物进行驯养,然后放归大自然。

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澜沧江的绿色开发是华能"绿色发展行动"的一个缩影。"绿色发展行动",就是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步伐,推进先进能源技术创新,逐步降低单位发电量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到2014年6月底,华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5亿千瓦,清洁能源发展亮点较多: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010万千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超过36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突破25%,提前实现华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低碳清洁能源装机目标。公司主要能耗指标持续改善并保持行业领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保持行业先进水平,其中,60万千瓦超超临界湿冷、6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35万千瓦、30万千瓦纯凝机组等主力机型能耗指标,居行业领先水平。

绿色发展,就是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既有雄伟电厂,又有秀美山川,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从"循环能源"到"资源循环"

椰风海韵,悠然南山。华能南山电厂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正在发电。这是华能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线聚焦直接蒸汽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装置,也是我国第一个太阳能光热与天然气发电的混合式发电项目。别看这个项目装机才是"微不足道"的1.5兆瓦,但是,它也代表着未来绿色电力发展的一个方向——清洁、可再生。

为了天蓝水碧草青青,华能不遗余力开发"循环能源"——可再生能源。华能在东北、江苏、内蒙古、华北、新疆及甘肃等地区推进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开发建设,到目前,华能风电装机接近1000万千瓦。华能越过第三代核电,直接发展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正在建设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南澳风力发电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商业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华能格尔木光伏一、二电站现已建成投产。

"资源循环",不可再生资源,循环使用,循环发展。华能推进节约环保型企业创建工作,努力做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华能珞璜电厂积极探索石膏与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灰渣膏综合利用率成为国内单一火电厂综合利用的示范。华能玉环电厂在国内率先采用"双膜法"海水淡化工艺,建成国内沿海电厂中最大容量的海水淡化工程,每年可节约淡水资源超过1000万吨,相当于浙江玉环县全县50万人口6个月的生活用水量。华能北京热电厂在国内率先将城市中水回用作为电厂循环冷却补充水,按年发电量50亿千瓦时计算,年节约新鲜水量约1200万吨,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储水量,大大缓解了北京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循环发展,就是高效利用资源,既要让电厂可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科技引领"到"引领科技"

华能西安热工院,700摄氏度超超临界技术材料试验室,研究人员正在紧张地做实验。在成为全球6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运用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开始向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发起挑战。与600摄氏度技术采用消化吸收的方式不同,700摄氏度技术中国将自主研发,华能,成为牵头企业。

为什么选择了华能?因为,华能在国内第一个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建设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无数个第一,华能发挥着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作用,密切跟踪着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积极推进了先进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近年来,华能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清洁燃煤机组比重不断增加,到2013年底,华能百万千瓦级机组达到13台,居全国首位,平均单机发电容量提高到35.4万千瓦,热电联产和3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纯凝煤电装机占煤电比重达到71.1%。更重要的是,华能有深厚的领先文化,有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前沿技术勇争先。捕集与处理二氧化碳,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方式。华能在国内电力行业中率先开展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前夕,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我国第一个二氧化碳捕集能力为3000吨/年的试验示范装置,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997%。该装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燃煤发电领域二氧化碳气体捕集技术首次得到应用,开创了二氧化碳减排新的技术途径。2009年,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捕集能力为12万吨/年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项目。

尖端技术勇开拓。在山东荣成石岛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这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规模示范电站。电站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一台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预计2017年底前投产发电。石岛湾核电示范工程取得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高温气冷堆商业核电站的国家。届时,中国将有望从一个核电技术引进大国,变成一个核电技术和设备输出大国。中国在世界核电产业中的地位也将因此而大幅提升。

产业方向勇探索。华能天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正在将煤炭气化,用洁净的燃气发电。和常规电站不同,它是先将煤进行气化处理,把气态煤中的污染物脱除后再燃烧发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和汞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二氧化碳,可以在燃烧以前、在高浓度高压力条件下将其脱除。可以说,它的环保性能非常好,污染物的排放量约为常规燃煤电站的10%,脱硫效率可达99%,氮氧化物排放只有常规电站的15%~20%。同时,IGCC能够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相结合,以较低成本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相对最容易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雄厚的科技实力,使华能的清洁燃煤发电技术走出了国门。2013年,华能在新加坡建成并投入运我国首座海外大型洁净煤电厂——华能登布苏火电项目,成为央企"走出去"的成功样本。登布苏火电项目运行一年多来,成绩优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汞、固体颗粒物的排放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新加坡环保署为登布苏项目设置的排放限值,而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与天然气机组的排放水平持平;而在氮氧化物和固体颗粒物排放上,甚至低于天然气机组的水平。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天津IGCC电站参观时认为,一个企业成为世界级卓越及一流企业,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进入世界500强,位于世界同行业前10名,拥有自己的品牌、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其中第三条最为关键。而天津IGCC示范电站兼具绿色发展、火电优化、科技创新三项特征,特别是气化炉设备,采用华能自主技术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在我国首次设计、首次制造,这大大提高了华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华能,正走在绿色企业、美丽企业的路上。不断创新,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华能人,必将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伟大的绿色企业、美丽企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