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卢强口述特高压:中国"三高"在世界上不可动摇
2014/12/25 15:50:51    新闻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卢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国内外公认的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卢强院士是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工程研发的特聘专家,为试验示范工程技术路线的制定建言,为特高压电网稳定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

作为见证了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从论证、研发到主持鉴定的电力专家,卢强院士对特高压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感慨尤深。追忆往事,他充分肯定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胆识与魄力;展望未来,他认为特高压还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采访中,他表示,特高压发展十年,到了一个值得回顾的时段,而回顾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扬帆起航

卢强院士清晰地记得,2005年6月,在北戴河的那一场会议中关于兴建特高压试验示范线路的讨论。

北戴河会议是特高压工程可研、建设论证程序启动以来,第一场由政府主持的研讨会,卢强院士将此次会议称为特高压论证的起点。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主持,国家电网公司以及来自全国32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参会。会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晋东南这条600公里1000千伏交流线路应不应建。会上有部分专家不主张建,他们主要在输煤输电的比较、特高压技术装备国产化是否可行和特高压同步电网是否安全等问题存有疑虑;主张建设的专家则从我国能源的分布与负荷的增长及对提升我国电力装备业跨越式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辩。卢强院士认为,科技的进步应该允许试验,否则很难推动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自主建成一条1000千伏输电线路无疑是我国电力领域创新的一种体现。

卢强说,技术经济问题之争很难在短短几天时间之内搞个水落石出。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时任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的舒印彪(现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在会上做出了一个口头承诺,表示国家电网公司有信心把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同时还郑重承诺工程的国产化率不会低于80%。"这是一个很令人振奋的数字",卢强说,"这意味着这条线路不是'买来'的,而是我们自主创建的。尽管以前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对特高压进行过研发,但成功运营尚未有先例。如果试验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那么我们就是世界在该领域的先驱。"

在连续三天的讨论中,最终定论:同意启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中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巨轮就此起航。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尽管试验示范线路已建成并投入安全运行,但争论并未停止。在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业内人士仍存在不同的观点。

2007年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开工,初步形成了延伸向华东地区的"上环网"分支,并规划兴建"下环网"分支。这一规划遭到了部分业内专家从稳定性、经济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的质疑。由于"上环网"分支开工建设已成定局,于是关于要不要建"下环网"分支的问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下称中咨公司)于2013年3月主持召开了针对该规划的意见讨论会。反对方的意见主要认为这种特高压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性达不到"稳定导则"的规定,建设费用过大以及可以适量多增500千伏线路取代等。主张兴建特高压网的专家也就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加以论辩并特别提出,若多建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要占据更多输电走廊,不利于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面对分歧,卢强院士在会上建议:持两种意见的专家分组充分书写各自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交给中咨公司。这样一来双方专家皆感到比较公平合理。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特高压电网的安全稳定性问题时,卢强院士回答说,关于特高压电网的稳定性问题,除了中国电科院做了大量仿真计算外,清华大学电机系还有一份300页的关于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稳定性问题的咨询报告,此报告于2009年7月递交国家电网公司,报告的结论是正面的。该报告还着重指出:将具有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励磁控制器与调速控制器投入运行,其稳定裕度将会有大幅度提升(其提升幅度至少为15%)。故上述特高压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是有保证的。卢强院士强调说,无论持哪一种观点,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从国家利益最大化考虑的。

中国式的创新精神

特高压工程的研发工作启动后,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研发的特聘专家之一,卢强院士见证了国家电网科研人员的奋进精神。他们像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队伍一样,难有周末,难有节假日,研发特高压的工作几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由于是首创之举,外界对于特高压还存在种种疑虑和异议,这对于具体从事研发的人员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压力。但应该承认的是,所有从反面提出的意见和观点其实也是一种鞭策,推动着科研人员不断前进的步伐,推动着国家电网公司做出精品工程。卢强院士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过电压抑制问题是特高压技术的难点之一,若过电压两倍就是2000千伏,设备绝缘就承受不了,因此过电压倍数要限制在与500千伏线路等同的水平,即过电压1.5倍以内。这是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但事实上,最终国家电网公司将过电压倍数限定在1.2~1.3倍。卢强认为,在这样一件重大科技工程中存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了。"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些专家的意见和观点实际上让工程的研发更缜密、更周全,也更快更好地推动了工程的建成。卢强说,要完成这样一项世界无双的创新性工程,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无坚不摧的毅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军人般的纪律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若无这样的精神和作风,就是再给一个十年也办不成。干大事就要有大的力度!

特高压工程的建成和投运让中国占领了世界高压输电的制高点。"这一点毫无疑义,在高压输电的领域,世界无人能撼动中国地位,"卢强说,"中国现在有'三高'在世界上的顶尖地位是公认的,不可动摇,那就是高拱坝、高铁和高电压。"此外,如今特高压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亦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卢强回想到自己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年代,我国的设备企业连一个500千伏的瓷套管都烧不出来,都需要高价从国外购买。回想过去,他觉得如今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令人振奋,特高压设备的国产化从本质上提升了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水平,让民族电力制造业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走向了世界的顶峰,"这是中国在电工领域的实体产业的提升,"卢强说,"这是特高压输电起到的带动作用。"

2012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评选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是世界公认领先的科学技术项目,既居于世界交流远程输电技术的顶峰,又有利于我国电能的跨大区优化配置。"卢强说,"经过评审组反复考量,'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个特等奖实至名归。"该奖项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对于整个国家电网公司广大员工来说,这是一份莫大(博客,微博)的荣誉。

 

十年磨一剑,这一剑让我国电力工业的世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果来之不易。卢强认为,我们要回顾这十年的历程,也要思考下一个十年的发展。

下一个十年的目标

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中,特高压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谈及未来,卢强院士的语气急迫起来:"西南水电的大开发一直是怀在我心中的宏愿,我在媒体采访以及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多种会议上为此呼吁过,在我任全国政协常委时的各种讨论会上我也建言过,可以说我为了西南水电的开发'千呼万唤'过。本届政府做出了令全国人民振奋不已的英明决策,那就是开发西南水电。水电建设周期长,需要8~10年,因此,西南水电的开发刻不容缓。西南有多少水电可以开发?至少有3.5亿千瓦,相当于11个三峡!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西南水电大开发时期的到来!"谈及未来发展,卢强院士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当记者问到建立未来西南地区电网的必要性和这个电网的大致结构时,卢强院士回答说:"如果建一个水电厂就用一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直送华中或华东那就没有什么优化规划和优化控制可言了。高压直流输电最大问题是输电线路沿途无法落点,线路经过的省份不能受益,这让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大打折扣。"卢强院士认为较好的方案是用交流特高压(输电距离小于等于650公里)或高压直流(HVDC)线路(输电距离大于700公里)把电能由新开发的水电站(包括藏电)送接至西南新建的特高压电网。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于西南水电各河流汛枯期各异,库容不同,再加上还有西南地区已开发的水火电厂以及新能源发电场,在它们的联合运营中存在着优化调度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未来的西南电网必然是一个上从1000千伏特高压下至110千伏以及配网多电压等级交流网络。这样,西南地区可充分享受到廉价的水电,这将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的发展以致为整个西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卢强院士一直致力于推动建设以交流特高压为主要网架,以西南地区优先用电为原则,以电力协同自律控制为科技支撑的西南区域电网,将新开发的水电和已有的各种电源及负荷统一优化控制,这样的一个电网就是名副其实的西南智能电网,这样的电网建设也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该交流电网再以'背靠背'直流输电方式送至华中并逆变后接至华中特高压电网,华中区域优化利用后将多余的电力转送至华东。这样一个优化利用西南水电的调配使用方案,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电网的面貌,是一个开发西南、振兴华中、提升华东的明智的电力发展战略。"卢强说,"我们今天走到这一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展望未来的目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中国电力人以自强不息、创新不止和遵循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继续求索,继续前行。"

相关新闻:

孙昕口述特高压:实际所需但特别难

张国宝口述特高压

特高压"走出去"绝非偶然

追梦特高压 为电网安全殚精竭虑

原标题:中国"三高"在世界上不可动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