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2014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回顾及2015年发展形势展望
2015/3/23 13:34:50    新闻来源:电气中国杂志

近年来,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电力装备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发电设备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供给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我国已进入世界电站装备制造大国行列。然而,市场需求是决定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的动力,未来十年我国电力需求虽然仍保持强劲,但增长趋势放缓。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得国家正在实施对能源消费的合理控制,以及对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未来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将上升,火电比重则会持续下降。我国发电设备行业供给进入转型升级期的同时,也步入了"新常态"。

2014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情况

根据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2014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13270.55万千瓦,同比增长5.2%。其中水电机组2289.57万千瓦,同比下降9.2%;火电机组8773.36万千瓦,同比增长11.0%;风电机组1832.62万千瓦,同比增长14.9%;核电机组375.00万千瓦,同比下降37.3%。2014年出口发电设备1255.44万千瓦,同比下降25.3%。

同时,国内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一些重大装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高技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施行。"近零排放"、"超低排放"、"超洁净排放"成为了火电行业的关键词。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清洁环保的火电机组,始终是火电设备的发展方向。2014年全国生产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汽轮发电机144台/7101.2万千瓦,占火电机组的80.9%。其中100万千瓦级13台/1304.6万千瓦,60万千瓦级43台/2817.6万千瓦,40万千瓦级2台/96.0万千瓦,30万千瓦级86台/2883.0万千瓦。10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占当年火电机组的比重从2006年的4.02%,提高到2014年的14.87%。2014年完成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72台/4252.0万千瓦,其中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锅炉11台,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锅炉24台,60万千瓦级超临界锅炉9台,30万千瓦级超临界锅炉28台。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14.27%,提高到2014年的64.64%。2014年完成100万千瓦级空冷机组1台,60万千瓦级空冷机组11台,30万千瓦级空冷机组46台。30万千瓦及以上空冷机组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2.28%,提高到2014年的30.26%。2014年,全国生产完成3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锅炉13台。截至目前国内企业共生产完成3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锅炉104台。

燃气轮机方面,2011年开始,国内燃气轮机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用户需求的投产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国内燃气轮机产量大幅增长。但2014年以来,受气价调整、投资效益差等因素影响,燃气轮机市场需求回落。2014年全国生产完成燃气轮机462.52万千瓦,同比下降32.0%。

水电机组单机容量结构日益优化,正在朝大型化发展。水电作为洁净的可再生能源,一直受到政府和各电源公司的青睐。2014年,全国生产完成10万千瓦及以上水电机组1359.15万千瓦,占全部水电机组的59.4%; 生产完成10万千瓦以下水电机组生产完成930.42万千瓦,占全部水电机组的40.6%。随着单机容量70万千瓦三峡机组、77万千瓦溪洛渡机组、80万千瓦向家坝机组的制造成功,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能力和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未来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机组的问世也已指日可待。

2014年,随着风电行业持续回暖,风电设备制造保持良好势头。受上网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市场迎来了小的需求高潮。全年生产完成风电机组1832.62万千瓦,占发电设备总产量的13.8%,同比增长14.9%。其中,1.5兆瓦和2兆瓦是主力机型,约占风电机组的80%。

2014年我国没有核准开工新的核电项目,各企业仍以消化已招标机组为主。全年生产完成核电发电机4台/375.0万千瓦(宁德4#、海阳2#、阳江4#、恰希玛4#),核电汽轮机4台/284.0万千瓦(福清4#、阳江4#、恰希玛3#、恰希玛4#)。国内企业已掌握了核岛及常规岛关键主设备的制造技术,已能成套供应三代核电站(如AP100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华龙一号"等机型)所需大部分主设备。但某些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的自主生产尚需攻关。

近日,根据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关于光伏产业监测有关情况的会议,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和有序发展局面,全年新增并网光伏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

"走出去"方面,凭借国内巨大的市场和雄厚的制造能力积累的丰富业绩和经验,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电站装备出口大国。不过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之受国际局势、地区安全以及汇率风险等因素影响,海外项目执行风险加大,近年来出口发电设备机组明显下降。2014年出口水、火、核电机组共1255.44万千瓦,同比下降25.3%,占发电设备产量的9.5%,比上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

在发电设备制造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调整及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特别是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与企业生产成本不匹配,加之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导致企业资金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下滑。据统计,2014年电站锅炉和汽轮机价格只有2008年价格的50%左右,发电机的价格也仅为2008年价格的75%左右。

 

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计划安排

随着市场需求的下滑,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产量呈下降趋势。水电方面,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绩溪等项目陆续完成招标,大水电"最后的晚餐"已接近尾声。初步统计,2014年国内火电招标量同比下降50%左右。风电方面,受上网价格调整,市场将进一步回暖。核电方面,目前仍以消化已招标机组为主,即使2015年核准新的核电项目,其主设备交货也应该在两年以后,并不会直接增加2015年交货的核电产品数量。

根据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对全国发电设备主机企业的调研预测,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计划生产完成1.06亿千瓦,比2014年下降20.1%。其中,水电机组1294万千瓦,同比下降43.5%;火电发电机6960万千瓦,同比下降20.7%;风电机组2014万千瓦,同比增长9.9%;核电发电机344万千瓦,同比下降8.3%。

2015年计划出口发电设备575万千瓦,占总发电设备产量的5.4%。其中,水电机组135万千瓦,火电机组440万千瓦。

未来市场形势研判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与2014年完成13270.55万千瓦的产量相比,2015年的预计排产下降了五分之一,大多数企业反映产能有较大幅度放空,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化解产能相对过剩将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水电产量从2011年最高点逐年下降,2015年的预计排产仅是2011年产量的二分之一。"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开工一批外送项目,期望投产和在建项目规模预计3000万千瓦,随着国内水电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市场重点将转向海外。目前,发达国家多已基本完成水电开发的任务,国内企业应将重点投入到对已建水电站的更新改造、增加水库的泄洪设施以提高防洪能力、调整电站运行调度目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如北美、欧洲等不少国家。亚洲、南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等多数已制定了规划,计划在2025年左右基本完成水电开发的任务。未来非洲及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火电产量在2014年创下近五年来的次高点后,2015的计划产量有较大幅度下降。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煤电"对标"燃气机组成为不可逆的大势。随着煤电近零排放政策的制定,以及全球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和国内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增速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火电需求将逐步减少,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落后产能将进一步被压缩。企业应重点发展电站服务,大力开发新技术,注重老旧机组节能环保改造,做好自身的转型升级。

风电产量在"十二五"期间呈逐年增长态势,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未来6年内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定位为绿色低碳战略,明确要求要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到2020年,风电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受这些利好政策的影响,未来风电的产量可能迎来需求高潮。光伏行业在多重支持政策影响下,市场将有序稳定增长,2015年新增装机有望达1500万千瓦。

核电方面,截至2014年底,国内在运核电机组22台,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2845万千瓦。2014年虽然未开工新的核电项目,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等环境污染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快发展核电已是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华龙一号"技术方案通过国家级评审,并敲定国内示范项目,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出海"阵容终于有了最正式的答案,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将有CAP1400和"华龙一号"两个中国品牌。未来国家加快核电项目审批以及参与海外核电项目竞争应是建立在核电自主化的大前提下,国内企业对国外技术吸收消化速度的快慢、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未来在核电市场的份额。

"走出去"方面,电力装备"走出去"承载着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国内企业在海外项目实施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已具备了加速"走出去"的能力。但目前"走出去"内部竞争激烈,各类制造企业、设计院、电建公司、电力集团等都同时向海外扩展,竞争主体多,业务同质化明显,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海外市场开拓难度加大。电力装备"走出去"已有良好基础,国内企业需形成合力,提高海外市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 孟彦辉 王子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