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CCTV《大三峡》第一集 强国之梦(视频)
2009/10/5 20:09:39    新闻来源:cctv.com


 

  呈现三峡工程恢弘全景 献礼新中国甲子华诞

  8集大型高清纪录片《大三峡》

  10月3号-10号 CCTV-1 17:07

  1949年,神州大地,换了人间!

  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是毛泽东和这一代领导人的首要任务。但是1949年,新建立的人民政权还没来得及恢复国家建设,就先开始了长江两岸的水患赈灾。

  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历来是民族的心腹之患。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1950年国庆节刚过,毛泽东亲自批准了能减轻长江洪患的荆江分洪工程。

  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人民,这是开国领袖们的理想。毛泽东一生有过许多关于治水的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几乎对全国的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他都有过具体的批示。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四年,关于三峡大坝的那个"遥远的梦想",再次被毛泽东主席唤醒。

  武汉,1953年2月19日。

  这天上午,两艘军舰在武汉关码头静静等候。

  中午时分,毛泽东主席一行数人走过江滩,登上"长江号"军舰。此行他们要去长江中上游考察,在随行人员中,有被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

  林一山在解放战争期间任辽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1949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副主席。赴任途中,恰逢长江洪水,中央决定让林一山留在武汉,组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并由周恩来总理兼任主任。

  从1953年到1958年6年间,毛泽东主席特别召见林一山6次面谈,每次都与长江、尤其是与三峡工程有关。

  "长江"舰上,毛泽东与林一山的谈话从长江流域的洪水成因开始,又落到长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开发的话题上。

  已经病逝的林一山,将这次谈话的内容,留在了他的回忆录和历史影像中。

  林一山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当汇报到治理长江的第三阶段是修建山谷水库时,我说,我们计划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来拦蓄洪水,从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胁。

  主席看了这个图以后就问:你修上面这一系列的水库的作用,能不能跟着一个,就是指三峡水库相比?
我回答说:"从长江致灾洪水的主要来源说,这些水库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
他说,那你为什么不先修这一个呢?我当时说,我还不敢这么设想。毛主席说:那你既然能够在这里修一个,就毕其功于一役。

  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他指向的"三峡东口",就是孙中山先生"梦想失落的地方"。

  就在这次谈话一年后的1954年,长江流域又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武汉市被困100天,京汉铁路中断100天。两湖军民奋力抗洪,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工程,但还是遭受了惨重损失,死亡3万3千人。

  洪水消退之后,毛泽东主席发来贺电:"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封贺电,镌刻在"武汉抗洪纪念碑"上。从毛泽东的措辞中,可以感到他对长江水患深深的忧虑。

  洪灾过后不久,毛泽东在京汉铁路专列上第二次召见林一山,专题讨论三峡工程问题。

  林一山回忆:当中,主席就问了很多具体的问题:三峡工程技术上我们能不能做?我说可以,这看中央的决心。如果说中央可以等几年的话,那我们把汉江的工作做完以后,就可以做了。如果说要快做的话,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么多经验,那就需要请苏联专家帮个忙。

  受中国政府邀请,从1955年4月起,先后有126名苏联专家到中国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苏联还派出十一架飞机和一百多人组成的航空测量大队,帮助收集长江流域的航测地形资料。经过一年合作,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工作基本结束。

  1956年5月底,毛泽东视察长沙之后来到武汉。

  此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

  桀骜不驯的长江,激发起毛泽东"到中流击水"的兴致。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从武汉造船厂码头跃入长江,四天之内,三次畅游。

  建设富强国家的心愿,激起领袖心中的豪情。信步江流之际,毛泽东感慨而作《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代伟人,在游泳中描绘出一幅治理河山的浪漫宏图。宏图中,三峡大坝矗立在长江西陵峡的崇山峻岭之间,那将是何等的壮丽!

  林一山回忆:主席修三峡大坝呀,首先是"截断巫山云雨",因为过去啊,两湖(湖南湖北)的老百姓认为四川来的洪水,两湖平原的灾害,是从巫山来的雨,它不就是四川盆地的降雨么。所以毛主席讲"截断巫山云雨",毛主席的思想很明确,防洪是第一位的。

  1958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上,毛泽东决定把三峡工程建设问题正式提交政治局讨论。

  南宁会议后,毛泽东主席委托周恩来总理亲自抓三峡工程。

  两个月后,周恩来总理召集了一百多位专家考察三峡。正是这次考察,最终确定了三峡大坝的坝址就选定三斗坪。在三斗坪坝址,周恩来总理详细了解勘测结果,并借走了一截花岗岩岩芯。

  3月25日,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审议周恩来总理的报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成都会议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考察三峡。船过中堡岛时,毛泽东举起望远镜,仔细了望着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岛。他对随行人员说:"周总理带给我这岛上的一块岩心,很是坚硬。"

  1958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三峡大坝的坝址在三斗坪,正常蓄水位200米。

  三峡工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曙光。

  但是1960年,一场始料未及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国民经济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在这关键时刻,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的水电专家,三峡工程被迫搁置。

  然而,三峡工程的梦想并没有就此破灭。周恩来总理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三峡大坝的防护问题、泥沙问题和围堰发电问题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后来建设三峡大坝做了技术准备。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工业集中的华中地区和武汉市,电力紧张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这促使湖北省把目光转向了落差不大、靠径流发电的葛洲坝。1970年,武汉军区和湖北省联合向中央呈送了修建葛洲坝的请示报告。12月26日,毛泽东批示:赞成兴建此坝。4天后,葛洲坝工程开工。

  按照长江水利委员会1959年的设计报告,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安排在三峡工程之后兴建。但中央在考虑多方因素之后,决定提前建设葛洲坝工程,为以后兴建三峡工程实战练兵。

  葛洲坝工程克服了许多复杂的地质、水力学和施工难题,展示了中国人自己独立解决大型水利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科研、施工和运行管理队伍,为未来建好、管好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国外专家考察后表示,中国人有能力修建葛洲坝工程,以后就有能力修建世界上任何一座水利工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82岁的魏廷琤,有过三次不同寻常的航行经历,第一次是58年3月1号陪同周总理视察三峡;第二次是陪同小平同志在葛洲坝工地视察,小平同志作了一些重要的指示,他认为"长办"的设计队伍不能散,葛洲坝的设备将来也是要用之于三峡。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重庆登上客轮。

  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魏廷峥回忆:一上船,他就劈头就问我,他说有人说三峡建了,船也不通了,水稻、棉花都不长了,鱼也没有了,我说没有那个事。我详详细细地用三峡本身的研究成果,详细地跟他讲了。小平同志当时最关心的,他倒不在乎这个问题。不有人说:三峡技术问题、经济问题都可以解决,剩下来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小平同志就说是什么政治问题?他就说,如果在全国人大表决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举手,反对,那就变成了政治问题了。小平同志就讲,说你上有政治问题,不上政治问题更大,如果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能够解决的坚决上。

  1980年,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提出了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对未来中国的蓝图进行了总体设计: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又谈何容易!

  1982年11月,谈三峡提到要兴建三峡工程的问题,小平曾说:看来,不搞能源,不搞骨干项目不行。不管多么困难也要下决心搞。钱、物资不够,宁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特别是一般性的加工工业项目,这些小项目上得再多,也顶不了事。并且叮嘱:看准了要下决心干,不要动摇。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三峡工程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198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吸纳各方意见后,向国家上报正常蓄水位150米的三峡大坝建设方案。经相关部门的论证、补充和修改,国务院于1984年4月5日,原则批准了"150方案"。

  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专家认为,这个方案没有充分利用这段江水的资源,还有一些人士出于各种原因,而反对这项工程上马。

  1986年3月31日,来访的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问邓小平,三峡工程会不会因为反对声而受影响?邓小平说:"中国政府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三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由水电部组织各方专家,重新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

  412位专家分成14个专题组,经过两年八个月科学民主的论证,预测到了将来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在诸多方案比选后,推荐了目前实施的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1989年3月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出结论:"三峡工程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这次重新论证,为中央民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泽民担任党的总书记26天之后的第一次外出视察,就是1989年7月21号到24号视察了长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葛洲坝和汉口防汛大堤。新闻报道没有公开他此行的第一个考察地点——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但是,三峡工程由梦想迈向现实的步伐,从此明显加快。

  1990年7月6日,国务院召开为期9天的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江泽民会见了与会代表,对他们的工作给与充分的肯定。

  1992年2月20日,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一个多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由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草案)》摆到了代表们面前。这一刻,中国等了很久,中国水利建设者等了很久。

  荆州地区代表:荆州的千万人民迫切希望上三峡工程。

  四川万县代表:万县地区的人民、淹没区的人民都是支持三峡工程的。

  政协委员 :我们经过了40多年的论证,我们听取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这个事情我看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无论提哪方面意见的人,都是对三峡工程论证有帮助的,都是为三峡工程论证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也都是为人民负责的、对祖国负责的。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就一项工程进行表决。

  2633位行使权力的人民代表在等待;

  100多万将改变命运的三峡移民在等待;

  1500万饱受洪水之苦的荆江两岸百姓在等待;

  12亿渴望民族振兴的中华儿女在等待;

  表决结果: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投票25票——通过!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后,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1993年1月成立了三峡工程高层次的决策机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历届主任分别由国务院总理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担任。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工程能像三峡大坝这样,将一个百年梦想和中华民族一百年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1997年10月和2002年10月,分别考察了三峡工程和库区,对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从梦想到现实,三峡工程倾注了我们对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
  【2003年7月10日:首台三峡水电机组并网发电】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
  【2009年8月29日,三峡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通过国家验收】

  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

  历时17载,施工高峰期每年有3万施工人员,耗资18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它可以在抵御百年一遇的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挥决定性作用,1500多万人生命盾牌的价值无法估量;

  它每年发电近1000亿千瓦时,清洁的能源输送到全国11个省市;

  它托出高峡平湖,万吨级船队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

  从设想公诸于世到今天,这座大坝经历了整整90年。

  这是90年前,我们第一次看到用文字写出的三峡大坝。

  这是63年前,我们委托美国人画出的三峡大坝。

  这是51年前,中国和苏联工程师联合设计的三峡大坝。

  这是17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终审议通过的三峡大坝。

  这是2009年我们眼前的三峡大坝,托举起它的,是一个走向复兴的中国,是一个成就梦想的时代。

  (来源:cctv.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