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梁维燕院士: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水电机组
2020/8/28 6:29:22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家

“梁维燕,领航之舰:他智慧的浪花在中国机电事业的长河中绽放,他蹒跚的脚步引领中国机电事业一路前行。”这是哈电集团为老一代水电设备专家梁维燕颁发“感动哈电集团人物”的颁奖词。


梁维燕

梁维燕,电站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哈尔滨电机厂总工程师、哈电集团总工程师、哈电集团董事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从事大电机和水轮机制造工作,亲历见证了中国水电制造业近70年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制造第一台800千瓦的重庆长寿下硐水电站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到具备制造32万千瓦水电机组制造能力,再到制造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再到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机组,继而到目前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白鹤滩空冷发电机组……

每一次震惊同行的突破,都离不开梁维燕与同事们夜以继日的付出,同样也让他坚定了“中国一定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水电机组”的专业信念。

从首都北京到哈尔滨电机厂

1929年,梁维燕出生于北京,因其祖上在北京经营酱园和纸业生意,家境殷实。毕业于山西大学的父亲常年工作在外,母亲勤俭持家教育子女。成长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之下,梁维燕从小就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1941年,梁维燕小学毕业,面临“上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的选择。当时正是日军侵华占领北京时期,公立学校设有日语课程,因不愿学习敌人的语言,他毅然考入了“辅仁附中”私立学校。这是他人生路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重大选择,而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份执着坚定的爱国之心也始终指引着他未来的方向。

谈起与“电”的渊源,梁维燕尤其感谢自己的初中同学韩铸文。初二那年,同学韩铸文喜欢玩无线电,就拉着梁维燕一起成立了“课余无线电”兴趣小组。当时他们喜欢看书、翻印讲义,组装矿石收音机和真空三极管收音机,没有器材就到天桥黑市上淘。

从那时起,梁维燕就对“电”这一不可名状的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决心以此为未来学习方向。

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1947年梁维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洋大学电机工程系,自此他与“电”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大学时期的梁维燕

四年的大学生涯,梁维燕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建设祖国的革命人生观。1951年毕业之际,他在毕业教育的分配志愿上填写了3个“服从分配”,以纯粹的爱国信念服从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安排。

之后他与其他两位同学一起乘坐火车驰向东北,奔赴他将奋斗一生的工作单位——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第四厂(哈尔滨电机厂的前身)。

从见习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

刚进厂不久,作为见习员的梁维燕便参加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总装试验工作。

当时条件艰苦,他在老工程师的带领下和技术人员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紧接着,四川上硐水电站要制造我国第一台3000千瓦的立式水轮发电机组,他受命从事编制材料定额、工艺准备和零件加工装配全部制造过程的工作。

在这个项目的进程中,他努力勤奋,苦活累活都冲在最前面。在总装试验时,梁维燕的左手中指第一节被钢丝绳勒断了,由于伤势严重,中指第一节被截去。

因表现突出,实习结束后他被授予“东北电工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4年,哈尔滨机电厂大型车间开工投产,梁维燕作为骨干技术员陆续参与了1万千瓦、1.2万千瓦、1.5万千瓦等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制。当他亲眼看到这些设备打上“中国制造”的标志、亲耳听到它们正常运转的声音时,成就感和自豪感从心底喷薄而出。那时的他隐隐发誓,一定要让祖国的机电事业走向世界。


1956年,梁维燕(后排右一)与同事合影

1957年,梁维燕跟随中国水电设备考察团到苏联列宁格勒电力工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学习充电,借鉴苏联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的经验。

1959年,他参与制造的浙江新安江水电站7.25万千瓦的水轮机发电机组受到了周恩来总理“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赞扬题字。

这是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总理的肯定激励着他与同事向更高更陡的技术之峰攀登。


北京电影制片厂到哈尔滨电机厂采风(后排右三为梁维燕)

1964年,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功云峰型10万千瓦水电机组,荣获了国家水电机组第一枚质量银奖。

历经风风雨雨,由于工作成果突出,梁维燕从刚开始的技术人员到1955年任水电车间技术组长,到1956年任水电车间技术副主任,再一路到1961年任厂副总工艺师兼工艺科长、1966年任技术副厂长,并最终于1978年升任厂总工程师。几十年来的每一步,都是他踏实努力的结果,他以一名技术人员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和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为中国机电事业画上了一笔浓重的华彩。

从葛洲坝工程到三峡工程

梁维燕一直坚持的“立足国内、自主创新”精神,他参与、组织的葛洲坝水轮发电机组项目和三峡水电机组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


1976年梁维燕(前排左二)与同事合影

1971年5月,梁维燕作为哈尔滨电机厂的技术负责人,带队参与葛洲坝水电机组设计谈论会。新的设计方案确定后,他和同事夜以继日地努力,哈尔滨电机厂为葛洲坝工程研制了13台5叶片的12.5万千瓦水电机组。

葛洲坝12.5万千瓦机组开创了世界上最早在定子线棒绝缘成型技术上采用一次模压成型工艺的先河,率先在世界上采用多胶粉云母带与半导体层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

模压成型工艺,就是把包了绝缘的线棒做一个模子,然后加热加压成型,一次只能一根,它具有主绝缘单边厚度不偏、线棒外形准确、电气性能优良,且工艺简单的优势。2006年,梁维燕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水力发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总结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技术进步的历程中,把此项技术作为三大关键技术之一。

葛洲坝工程的水电机组完全由国内设计、采用国产设备完成,迄今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该项目荣获了国家质量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自主设计、产学研相结合、集成创新的典型。

1990年,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总结说,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水电站,安装的大型转桨式水电机组居世界同类产品的前列,它的投运和发电标志着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梁维燕将创新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拥有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三峡水电站,32台70万千瓦的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40万千瓦。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电机厂开启了“三峡时代”,作为我国水电制造事业的见证者,梁维燕是哈电的技术总负责人。

梁维燕在三峡坝址留影

他主张立足国内制造,吸收国外经验、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国际合作、共创一流。在确定了国际招标、转让技术、合作制造的方针以后,他结合三峡工程左岸机组技术引进和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为我国大型水电机组制造立足于国内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开展三峡机组科技攻关的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能力。


1997年梁维燕(左)参加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与张光斗合影

之后,他又带领哈尔滨电机厂完成了三峡右岸电站水电设备的研制(哈电、东电各4台),实现了技术的两大突破:开发的优质新型转轮为机组,提高了稳定性,攻克了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的难题;应用全空冷技术,打破了国外水电强国对全空冷水轮发电机极限出力为60万千瓦的设计理念,开创了大容量全空冷发电机运行的新时代。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我国水电重大装备用7年时间实现了国外30年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我国7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从无到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大转变。


梁维燕在办公室留影

因为对中国水电设备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2013年梁维燕被评为几十年来10位“感动哈电集团人物”之一。面对大家的称赞、面对荣誉与成绩,他始终都是那句话:“事儿是大家干的,我只是其中一分子!”

2018年12月29日,梁维燕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南省三亚市去世,享年89岁。这位“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制造世界一流水电机组”的院士,把自己的炽热深情永远留在了葛洲坝、三峡等水电站。他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和传扬。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梁维燕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梁维燕院士的机电人生》,史晓雷,《今日科苑》2016年第12期

3.《仗朝老者的机电人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傅宇,《学子》2009年第10期

4. 《六十载奋斗创业路,八十年人生事业情——专访著名发电工程及设备制造专家梁维燕院士》,胡人,《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2期

5.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