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工程:科学建坝才能把洪灾变成资源
2010/8/25 8:06:15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水博

 

“水”这个任何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物质,常常用它桀骜不驯的调皮戏弄着我们。由于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千百年来交替出现的洪水和干旱一直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自然灾害。然而,自从人类学会了建设大型的水库和水坝,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除了个别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特例之外,没有一个不是通过科学的建设水库大坝,调蓄洪水,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灾害。今天即便人们还不能完全杜绝洪涝灾害,但是,通过水库调蓄尽可能的把洪水变成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然而,在一些经济还不算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水库大坝的建设不足,由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所造成的洪涝和干旱仍然十分严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还相对落后。由于缺乏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我国的水旱灾害仍然十分严重。尽管我们已经建成了三峡等一批工程,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仍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今年年初西南五省的特大干旱,到长江、新疆、东北全国大面积的洪水,极端气候让我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就经历了干旱和洪涝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今年6月我国长江下游就普降暴雨,不仅湘江、赣江流域先后多次出现多次险情,而且长江下游和鄱阳湖、洞庭湖都持续保持在高水位。7月中旬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和中游的汉江等流域也都遭遇了大暴雨袭击。720左右,汉江和长江上游几乎是同时出现了超过19541998年的巨大洪峰。尽管与98年的长江大洪水相比,由于本次洪峰持续时间短,总的水量还并不算太大。但是,像这种在下游高水位的顶托下,又同时遭遇到长江上游和汉江洪峰瞬时相遇的情况却实属罕见。如果没有三峡和丹江口水库的有效拦蓄、错峰,让两江的洪峰在武汉自然相遇,即便就是我们还像1998年那样依靠百万军民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我们也很难预料到底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然而,由于有了三峡水库的保障,同样是面对大洪水,我们的防洪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尽管武汉的长江水位依然很高,但这种高水位已经与1998年的时候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忐忑不安、听天由命的严防死守,一个却是胸有成竹的有计划泄洪。面对今年武汉的高水位,全城的老百姓却丝毫不用担心,有人还心旷神怡的到江边欣赏水漫金山的街景。

 

不过,三峡建成后成功接受大洪峰考验的事实,也会让一些反感三峡和水坝建设的人士们感到很没面子。众所周知,我国三峡的建设不仅是改革开放后民主决策的工程典型,而且也几乎成为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交锋的热点。于是随着三峡防洪作用的正常发挥,一些诬蔑三峡的谣言也悄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例如,由于水库的调控只能对下游发挥作用,所以,对于长江上游和一些支流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所出现的洪涝,三峡工程当然是无法发挥出作用的。为此,三峡水库有控制的泄洪,就被某些人说成了“以下游为壑”的不能发挥作用。而对于上游重庆出现的洪涝灾害,也有人挑拨说,这是三峡蓄水造成的。在他们看来反正三峡一定是不好的,对于洪水,三峡蓄水也不对、泄洪也不行。

 

实际上,不仅三峡的泄洪一定要在保障下游安全下实施,从未因泄洪造成过下游出现任何问题,而且重庆今年的洪水水位的高低与三峡的蓄水确实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历史纪录在三峡工程修建前,重庆寸滩所经历的几次大洪水的水位记录分别是:1954年洪水流量54800/秒,水位标高182.57198185700/秒,水位191.41199859200/秒,水位183.21 三峡工程蓄水后的几次高水位记录分别为:20049月,洪水流量58200/秒,寸滩水位标高183.262009756700/秒,水位183.1120107月洪水流量69000/秒,寸滩水位标高185.4

 

通过以上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寸滩的洪水位一直是随着流量大小而变化的,三峡建成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特别是在今年720日重庆寸滩水位最高的时候,三峡水库的水位却只有146。而当到了724,三峡水库发挥了拦蓄洪水的作用之后,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到了今年汛期最高的158.6的时候,寸滩的水位反倒已经下降到了172.6。显然,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分明是,当三峡水库的蓄水位上升了10多米的时候,而重庆的水位反倒下降了十几米。面对这个事实,谁还能说重庆的高水位是三峡水库蓄水的造成的呢?这个数字起码说明在158.6的位置三峡的蓄水对重庆丝毫也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今年三峡的蓄水绝对还没有达到对重庆可能产生影响的高度。至于今后三峡蓄水超过172.6之后,会不会对重庆的排涝造成一定的影响,还需要分析和验证。因为,按照原来三峡的设计水库最大的回水高度是2。起码到目前为止,三峡蓄水后所出现的情况还没有发现任何意外。

 

然而,在某个科学网站,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则通过编造自己一位80多岁的老同学说在三峡建设前,从没见过重庆发洪水的谎言,让该网站的网管和一些网友群情激愤,纷纷指责三峡造成了重庆洪涝灾害。更有甚者,还把2003年新华社的一篇形容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的文章,炒作成当年政府为了建三峡曾经欺骗公众说,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

 

对于普通公众,大家确实很难分清衡量大坝强度的大坝抵挡洪水的标准,与工程抵御洪水能力的巨大区别。但是,即便我们分不清大坝本身强度与水库的蓄洪能力的区别,我们也应该能从逻辑上发现这种谣言的漏洞。03年的文章正是发表在三峡蓄水发电的时刻,如果我们真想通过夸大三峡的防洪能力骗取公众对建三峡的支持,那么也绝不应该选择这个时候,而应该选择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03年工程已经建成发电,应该到了该给自己的“谎言”找台阶下的时候了。在这时候才开始夸大三峡的防洪作用,对三峡的上马决策已经毫无意义。

 

而在此之前,社会上所有关于三峡防洪能力的争论,都是一方认为三峡工程可以把荆江流域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而另一方则认为三峡工程的真正防洪作用被夸大了,只能对长江上游来的洪水发挥作用。对于专业人士,大家更应该知道即使是国外最发达的国家,一般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防洪体系,达到千年级的防洪标准。想靠一个工程实现长江万年一遇的防洪目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候,说三峡工程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都绝对是专业笑话。然而,某些煽情的天才却能巧妙的利用几年前的一条新闻的题目,达到用误导全社会的目的。看来,围绕着三峡的舆论交锋还真是非常激烈的,仅仅有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和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工作,用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广大公众真正认识到:水库大坝的建设,才是人类把肆虐的洪水变为宝贵的资源的根本途径。

 

当然,只是建成了三峡大坝,还不一定就能保障发挥出好的作用。还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有时候,一些社会公众对三峡工程防洪调度管理上的批评和建议,也还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去年三峡汛后蓄水所引发的批评,就使得我们国家增加了三峡的抗旱功能。显然,我们对三峡工程的管理也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同时我们还需要加速长江流域其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现长江规划的总体目标。早日让长江的水患,转变成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