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热点解读:三峡蓄水冲刺最后5米
2010/10/13 9:23:52    新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12日,三峡水库蓄水突破170米。根据计划,三峡水库将在10月底前完成175米的蓄水目标。

  过去两年,三峡水库曾两次冲击175米高程,均未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次能否冲顶成功呢?蓄水至175米将带来什么变化呢?

          

  三峡工程的“成人礼”

  蓄水175米标志三峡工程各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据湖北宜昌航道部门介绍,10月12日三峡水库蓄水突破170米,距离175米的目标仅剩5米。

  根据设计,三峡工程共分三期建设,即围堰发电、初期运行和后期运行,分别以蓄水到135米、156米、175米水位为标志。2003年和2006年,三峡水库分别实现前两个阶段性目标。

  那么,三峡蓄水至175米,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介绍,175米试验性蓄水标志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达到设计要求,综合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

  曹广晶说,三峡工程的调蓄能力增加,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得到改善。三峡一带将成为长200多公里、平均宽1.1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和调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175米水位下,三峡全部26台机组才能在高水头下达到设计能力。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847亿千瓦时,比水位在156米时增加100多亿千瓦时,电能可供应更大范围。 

  三峡上游航道加深扩宽,航运条件进一步改善。库尾将上达重庆,平均水深约70米,长江上游川江船舶运能提高。“届时,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将降低1/4。”

  有人说,三峡蓄水至175米后才进入正常运行期,意味着“长大成人”,其防洪、发电、航运等各方面功能才能得到全面的检查和考验。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成人礼”。

  两度冲顶未成

  第一次是担心滑坡,第二次因干旱掣肘

  9月10日零时,三峡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对这次“冲顶”,各方充满期待,也有不少担忧。

  2008年和2009年,三峡进行了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最终分别蓄至172.8米和171.43米,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魏山忠介绍,蓄水要兼顾上、下游用水需求,考虑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变化等,科学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之间的关系。

  专家介绍,过去两次未能成功蓄水至175米,各有不同原因。2008年那次蓄水,是因为有关方面担心蓄水后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停止。

  今年5月22日,三峡库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在重庆举行。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称,当前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受每年周期性的30米水位升降等影响,库区老滑坡复活几率增加,新生突发地质灾害增多。

  关于蓄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所有水库蓄水初期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关键在于科学治理。与其“逃避”,不如让这些潜在的滑坡体等在可控范围内“主动显现和释放”,“这些地质灾害,不会因为蓄水暂停就自动消失”。

  专家介绍,第二次蓄水未成功,主要是气候原因造成的。2009年9月底,三峡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158米。但到了10月,平均入库流量为12500立方米/秒,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少约三成。加上中下游出现秋旱,急需用水,三峡加大下泄流量。蓄水冲顶不得不再次止步。

  蓄水时间提前

  考虑库区泥沙淤积,分阶段控制水库蓄水位

  近期,三峡水库上游来水进一步减缓,10月10日14时,三峡入库流量落至1.3万立方米/秒。为确保按计划完成蓄水任务,有关部门调度,将出库流量由8000立方米/秒降低至7000立方米/秒左右。

  长江流域主汛期在每年6月至9月。基于防洪安全和汛后走沙的考虑,最初设计的蓄水时间是10月1日。但根据水文记录,近30年来,9月和10月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下游需水量逐年增加。因此,有关方面主张:适当提前蓄水时间,争取更多水源。

  长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在9月28日首次蓄水,略微提前;2009年提前到9月15日;今年蓄水进一步提前到9月10日。考虑库区泥沙淤积,蓄水采取分阶段控制水库蓄水位的调度方式。9月底,三峡蓄水水位控制在162米左右;进入10月后,逐步蓄至175米。

  据有关人士介绍,三峡蓄水,涉及沿江多个省市、部门、企业,防洪、发电、航运、取水、生态等方面的目标并不一致。这无疑增加了调度的“主观难度”。

  蓄水至175米面临诸多不确定的挑战。而蓄水之后,中下游用水补给如何协调?相关河段地质灾害如何防范?生态环境怎样保护?这些都将是新的考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