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热还是不足?
2010/11/13 20:05:3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文/水博

  

  前几年,由于我国的社会舆论被某些极端环保的宣传所误导,我们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开发建设速度明显的落后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至于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的滞后,必然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调控需求。例如,今年年初我国西南地区的连续少雨干旱就造成了很多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不仅农作物损失严重,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前社会上的一些媒体曾经炒作说,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已经超过国际的警戒线。全国平均超过80%,云南、四川等地的一些河流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因此,有人曾大声惊呼“中国水电开发该降温了”。然而,等到今年西南大旱来临,我们的水资源管理部门才披露:我国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还不足十分之一,远远低于全球的48%的水平。旱灾损失最严重的云南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还不到7%。正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严重不足,使得我们在大旱之年无水可供。

 

  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代表一个国家的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蓄水资源。如果一个国家的水库蓄水能力不足,那么当洪水来临之时,只能千方百计地把它排到海里。来不及排走的洪水,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同时,一旦遭遇到长期不下雨的旱情,水库的蓄水能力的不足,也就必然无法抵御长时间的干旱。因此,水资源开发程度低,水库蓄水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旱、涝灾害交替频发,损失惨重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之一。

 

  然而,在最近召开的一个《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会》上,某媒体的报道却爆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热”。理由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世界坝高15米以上的大型水库50%以上在中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统计数据就反映出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大坝数量非常多,但是,中国水资源和水电开发程度却很低,解决水资源调控的蓄水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力有限,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群众运动。小、土、群的水库建设,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库容普遍都不大。像美国的胡佛、埃及的阿斯旺那样高效率大型的水资源控制性工程几乎没有。另一方面也有故意炒作的虚假成分,例如,美国的大坝数量共有八万二千多座,数量虽比中国略少一点,但水库总库容比中国还要大一倍多。如果说真有“15米以上的大型水库50%以上在中国”的情况成立,那么美国的水库总库容是中国的两倍怎么解释?此外,难道全世界除了中、美两国,别的国家就不可能再有水库、水坝了吗?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目前,我们虽然已经建设了三峡等一大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但是,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目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水资源调控的需求。

 

  显然,尽管我国的大坝数量全球第一,但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却仍明显偏少,急需加速发展建设。根据数据统计,在中美两国的水资源总量基本相当的条件下,目前我国的水库的蓄水总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人均水库蓄水量,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同样的洪水出现在美国可能是储备水资源的机遇,而在中国就极可能会造成洪水的泛滥;遭遇到同样的干旱,美国水库蓄水的抗旱能力肯定要比中国高出很多倍(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基本用水需求高)。这个根本的差距,就在于大型水库。

 

  例如,我国金沙江规划中的龙盘水库,其蓄水量和抗旱能力将超过我国云南省目前所有的水库的蓄水总和。如果能建成这样一个大型的龙盘水库,其作用就超过数千座中、小水库。那时如果再次遭遇到今年年初那样的连续干旱,云南水库的供水的时间和抗旱的能力至少将能增加一倍以上。通过这个例子,足可以具体的说明:我们国家的大坝数量虽多,但水库蓄水能力却很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严重不足。

 

  最近,由我国著名的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领导完成的“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政策框架研究”项目,呼吁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加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尽管这一报告也同样在提交给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会》,却没能引起与会者的足够注意。

 

  王浩院士遗憾的表示,我们提交大会的研究报告的结论被人断章取义的篡改了。要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

 

  对于中国的大型水电开发,也有专家特别强调指出:开发的“无序”和“过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替代。所谓无序开发的后果,既有可能是过热,也有可能会不足。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大型水电项目目前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并导致了我国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的现实已经说明,前一阶段我国大型水电开发所出现的“无序”问题,绝不是什么过热,而是严重的不足。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由于某些舆论宣传对“无序”的误导,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能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已经做出的减排承诺,防止极端环保把“无序”污蔑成“过热”进行炒作,继续阻碍水电的正常发展,在我国的“十二五”的规划中“有序开发水电”的提法,已经明确的被“积极发展水电”所代替。这一重大调整也足以说明,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现实绝不是过热,而是严重不足。

 

附参考文章: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热已致生态环境重大改

2010年11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如火如荼的水利工程建设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昨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2010年会专题报告称,中国“流域大型水利工程过热,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

  报告认为:“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及初级生产力下降、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密切相关。”

  在这次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等25位中外科学家,在会上提交了《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专题报告。

  该报告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世界坝高15米以上的大型水库50%以上在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

  “例如,曾经是世界第一泥沙大河的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了87%,长江减少了67%。”报告称,流域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调查显示,黄河三角洲已由上世纪80年代前的年均造陆23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快造陆地区演变为上世纪末以来的年均蚀退1.5平方公里;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部分潮滩湿地也已出现明显蚀退。

  随着今后流域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在这次年会上,“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政策框架研究”项目组也提交了相关专题政策报告。这份报告建议国家遏制目前有些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下适度有序地开发水能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担任该项目组组长。该报告指出,大坝与水库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温、水质、底质和地形等水文、水动力条件,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所必需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报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明确划出禁止建坝的受保护河流或者河段,以遏制目前有些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