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王永干:优先加快开发水电 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
2010/11/15 11:08:41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优先加快开发水电 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顾问  王永干

2010年10月26日

 

尊敬的周大兵理事长,潘家铮老前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值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表示热烈的祝贺!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电力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水电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取得辉煌成就。30年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立足服务、勤奋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坚持推动水电科技创新和学术研讨,为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学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中电联的工作始终给予支持配合,在此我也代表中电联向水力发电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我国水电开发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一个发言,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优先加快开发水电是促进电源结构调整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发展。同时提出把主攻方向放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型的着力点放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电联进行的“十二五”电力规划研究中建议电力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针为: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电力系统智能化,带动装备工业发展,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优先加快水电开发,正是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首先优先加快开发水电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我国能源匮乏,人均化石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7%、不到8%和7%。同时,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能源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根据我们的测算,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2万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7%;到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8%;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84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5%。但化石能源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和国际法则的极大制约。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1亿吨标准煤,预计2015年达到42亿吨标准煤左右,2020年将达到50亿吨左右,能源供应与能源需求及环境制约的矛盾非常突出。水电是非化石绿色能源,加快优先发展水电,不但可以加快节约和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加快电力结构调整、进一步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目前仅为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快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能源发电。

其次优先加快开发水电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能资源却非常丰富。通过优先加快开发水电,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西部地区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可以大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水电是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风电成本高,集中输送困难较大;太阳能、海洋能等处于开发性研究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大规模商业开发的程度;而水电集资源较为丰富、技术成熟、国产化率高、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据研究预测,2015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3.9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2.84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8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8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8%;到2020年全国电力总装机预计达到17.8亿千瓦,水电达到3.3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4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9.2%;到203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5亿千瓦,除西藏外,国内主要水电资源开发完毕。

二、优先水电开发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们对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存在误区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受研究深度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取得共识,已经成为制约水电开发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对水电开发带来的环境效益和不利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趋利避害,特别是要走出目前片面看待负面效益的认识误区。

2、水电移民安稳致富难问题制约水电开发

移民主要由人口搬迁和生产生活重建两个部分组成,水电工程水库淹没涉及范围广,移民数量大且集中。当前,前期补偿标准不统一、后期扶持政策可持续性差、就业安置渠道窄等制约着水电移民的安稳致富,制约着水电开发。

3、水电项目核准程序复杂

项目业主完成流域综合规划、水电规划,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各梯级电站初可研研究工作。完成初可研报告,并取得水电项目所在省各相关部门的意向性支持文件,方可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开展前期工作的请示文件(相当于立项申请)。国家发改委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批复“路条”)后,项目业主方可据此开展可研报告。完成可研报告,并取得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国土、水保、环保、接入系统、林业、交通等诸多同意文件后,方可申报核准。工作效率低,审批周期长。

4、水电电价低制约了水电开发

目前我国电价总体水平偏低,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20-60%,电价涨幅低于国内其他能源品种价格涨幅。成本传递关系尚未形成,因煤电联动不到位等原因,销售电价总体水平较低,历史欠账约7.29分∕千瓦时。水电与火电等其他电源形式相比,电价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水电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价值、移民补偿和环境保护成本。

此外,我国是世界上国际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开发涉及与邻国的关系问题,情况较复杂,问题也可能较多。价格的制约是最大的制约。

三、有关建议

1、坚持优先加快开发水电方针,统筹做好水电开发规划。13个大水电基地建设、7大风电基地和16个大煤电基地建设要综合考虑,把握节奏,统筹发展。要按照建设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认真做好水电流域和区域规划。一是要实行大中小开发相结合,推进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二是促进绿色、和谐开发。在河流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建设和投产运行全过程落实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三是扩大消纳范围,要抓紧研究三峡、四川、云南等地水电外送问题,重点是金沙江下游、中游以及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怒江、西藏等地的水电消纳问题,要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水电基地的消纳市场研究,在满足本地区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将水电输送到市场需求空间大、电价承受能力高的东中部地区消纳。加强水电输电规划研究,加快输电通道建设,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四是水电开发要有重点、有步骤、有节奏,做到统筹协调。

2、坚持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对于中小型河流,原则上鼓励一家多元化投资主体进行滚动开发。开放水电投资市场,引导和鼓励各种资金和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利益共同体,参入流域梯级滚动开发。

3、正确引导人们对水电开发的认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通过各种形式正确引导舆论和媒体,全面、系统认识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形成良好的水电开发氛围。

4、成立国家移民管理机构,研究长治久安的移民政策及机制。成立国家级移民管理机构,统筹全国水电移民管理协调工作,全面负责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基地、100万千瓦以上水电站以及跨省水电站移民的协调管理工作。

5、完善水电开发配套机制,促进水电可持续开发。一是简化水电审批程序,在做好区域和流域规划的基础上,初可研究和可研可以合并来做,对大型的水电项目,政府各部门可以采取联合会商办公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水电电价定价体制,水电电价必须提高。关键是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环境治理、电力送出和移民安置的价格机制。还可以考虑把新增的水电容量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纳入价格机制;到2015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预计1.5亿千瓦,其中水电8750万千瓦;到2020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3亿千瓦,其中水电4600万千瓦,应把由此减排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转变成排放权的金融市场来促进水电发展。三是建立水电梯级效益补偿机制;四是重新建立综合利用水电工程投资分摊机制;五是加快水电文化建设,弘扬水电行业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促进水电发展的社会认同感,形成水电发展的流域经济、区域经济互补,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电文化。六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水电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国际化。

优先加快开发水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形势的迫切需要和电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全行业要有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加快发展水电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艰难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工作,动员广大电力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和水电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