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人大代表陈刚、吴晓军谈青海清洁能源发展
2024/3/7 23:26:12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青海省代表团向中外记者开放代表团团组会议。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指出,目前青海清洁能源装机数量突破5100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93%。青海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不再走挖矿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老路,目前正在以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格局推进发展,围绕清洁能源和盐湖化工可持续发展产业持续发力。

陈刚表示,青海的清洁能源迎来了发展最好时机。“高原光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是发电的好地方。青海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达10万平方公里,清洁能源发展大有可为。”

在落实新质生产力方面,陈刚提到,新能源动力电池铜箔是电动汽车中组成电池的重要部分之一。以前青海的铜箔生产企业生产的铜箔厚度大约10微米左右,随着技术迭代更新,目前铜箔厚度已经降至3.5微米,厚度减少了一半还多。这样不仅减轻了电池重量,还可以消耗更少的铜材。“这样的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

陈刚建议,希望有关部门统一谋划绿电通道建设布局,在绿电输送通道方面可以适度超前谋划,支持青海在内的西部风力、光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把清洁能源更好地发出来、送出去。同时,青海也将绿色电力、绿色算力、绿色金融三绿统筹,更好地支持西部地区发挥本土优势,抓住此轮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表示,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几年,青海推动清洁能源产业跑出了加速度。如今,青海清洁能源发展“风生水起”、“风光无限”,正处在青海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条件优越,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在水资源方面,青海是三江之源,地处黄河的上游。而黄河上游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水资源聚集且落差大,调节性能十分优越,为青海水电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青海水电的装机达到了1200万千瓦以上。此外,青海平均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据测算,未来青海可开发的光热资源将达到35亿千瓦。在风能方面,青海不仅是全国第四大风区,且有大量的荒漠化土地适合开发和发展,条件优渥。

二是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目前,青海的清洁能源已经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在电源的供给方面,2023年青海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803.43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9%,占比为全国最高。今年青海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将超过6600万千瓦,明年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将超过8000万千瓦,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将达到1.4亿千瓦。

在电网发展方面,近年来,青海统筹推进外省通道、骨干电网、农网统筹建设,建成了±800千伏青豫特高压这一全球首条绿电大通道。近年来,该通道累计向全国14个省份送出绿电5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原煤1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100万吨以上,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青海也正在规划建设绿电特高压的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着力以清洁能源来促进绿色转型。

此外,目前有四十余家光伏和新能源制造企业落户在青海,全国排名前10位的新能源企业有5家在青海进行投资,比如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在西宁的经济开发区有一条“光伏街”,主干道上汇集了10多家全国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

2023年,青海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这“新两样”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倍和3.6倍,光伏产业总产值突破800多亿元,锂电新能源总产值突破1100多亿元,这也是青海这些年发展最快、新质生产力带动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在储能方面,青海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抽水蓄能、光热储能、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能储能和动力储能发展日新月异,在青藏高原形成了一个各种储能技术的“大会”,青海也建成了国内首个共享储能市场的交易化平台,在共享储能在技术应用服务模式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青海清洁能源发展质效好。青海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赢”。在生态方面,清洁能源在治沙方面成效非常明显,特别是形成了“光伏+生态+农牧业”的生态循环样本。比如,很多荒漠、戈壁通过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牧羊,变成了富民的绿洲和光伏牧场,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画卷。

在生活方面,青海通过光伏扶贫项目,让全省一半以上的脱贫人口吃上了阳光饭,用上了光伏取暖,不仅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品质,也让农牧民共享清洁能源产生的红利。

四是青海发展清洁能源前景好。未来五至十年是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将更好落实与国家能源局建立的共建机制,聚焦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着力在完善新型电力系统上下功夫,着力在转化清洁能源优势上下功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以清洁能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