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托起太阳的哈达--武警水电二总队青藏联网工程建设纪实
2011/10/26 7:53:14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本报记者 胡学萃  通讯员 史志强 聂中成 《 中国能源报 》( 2011年10月24日   第 19 版) 
 

  测量队雪地行军。
 
  在青藏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迈出三步喘半天,一日经过四季天”。

  武警水电八支队承建的两个标段总长212公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是青藏联网工程平均海拔最高、穿越冰土层最长、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施工区域之一。这里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除了严寒,还地处低气压、大风、强幅射和鼠疫源地。

  然而,官兵们在得知部队承建青藏联网工程任务后,纷纷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现任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韩慧,巾帼不让须眉,主动请缨,成了青藏联网工程10个施工项目总工程师中唯一的女性。她说:“虽然到高原去工作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作为一名电力建设者,如果不到青藏高原参加建设,一辈子心里都会有遗憾。”

  开拔“生命禁区”

  这里没有春夏秋,只有被无限拉长的寒冬。出门“三件宝”:棉大衣、雨衣和氧气瓶。

  在藏北高原上,快走几步,就会胸闷;说话稍快,就会呼吸困难,甚至缺氧。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八支队七中队上士、测量队队长徐志明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去年7月,他到工地承担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和手下5名官兵,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营地时,因为体力消耗过大,头昏脑胀,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

  十月的高原,气温骤降至零下,“早上刮大风,中午下暴雪、下午落冰雹”。为了克服温度过低对仪器准确性的影响,他经常将冰冷的测量设备揣在怀里,用身体温暖仪器。长时间的高原缺氧作业,使他头痛欲裂、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就这样,测量队官兵硬是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在短短4个月时间,完成了全线200多公里501座铁塔基础复测任务,为基础工程提前20天完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4047号塔基是整个标段施工难度最大的基础,七中队的党员示范岗就建在这里。山路陡峭连骡马都上不去,队员们踏着齐膝的积雪,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一般,把40余吨的沙石骨料和搅拌机发电机等设备运到了施工现场。洁白的雪下遍布沼泽,凹凸不平的山路、大小不一的陷坑,队员们步履艰难。人走在这冰天雪地,几分钟之内,全身就被冻透。支部书记陈志刚每次都走在最前面,用一根木棒在雪地里为战友探路,不时滑倒在地,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施工工地需要插旗,地面被冻得如同钢板一样坚硬,队员们只得拉一点土,再浇上水,不到一分钟,旗杆就被牢牢冻在土中了。由于挖掘机无法到位,冻土基础开挖只能靠洋镐和铁锹,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党员们坚持每天早上6点出发,晚上8点下班,分两组轮流作业,手上磨出了血泡、背上拉出了血痕。掏挖、立模、浇筑一气呵成,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任务,比计划提前一天半。

  今年7月18日,青藏联网工程线路架线全部完成,为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在今年年底实现投运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克世界级难题

  “青藏高原的海拔有多高,青藏联网线路工程的建设标准就有多高”。 武警水电八支队是全军和武警部队惟一具有国家输变电资质的部队。为彻底解决高原冻土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把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官兵们对沿线地质条件进行反复勘测,并针对不同地质、地形条件的基础,制定不同施工作业指导书,分层次进行技术交底,使每名负责现场管理的官兵都能掌握相关技术要求。高原冻土施工关键在控制温度,温度低了,混凝土无法凝固,温度高了,冻土又遇热融化,基础会产生漂移。经过反复实验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混凝土入模的最佳温度参数。在铁塔组立中,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输电线路技术,采用“大吨位吊车机械化组塔”、“内悬浮内拉线铁塔组立”和“多种机械配合组立”等先进作业方式,将组塔效能提高了35%。

  拉萨换流站是青藏联网工程终端换流站,部队承担了土建工程施工任务。换流站所处的林周县,冬季最低温度在零下25℃,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40%。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既要浇筑好混凝土,还要保证质量可谓难上加难。面对困难,项目部主任马建荣与技术骨干经过反复实践,在电力系统工程中首创暖棚搭设保温法。用钢管和帆布搭设一个大空间暖棚,在暖棚内架设18个直径为1米的火炉24小时加温。在屋内搭设平台,用36个取暖器进行升温,使暖棚内温度始终不低于10℃。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及防火需求,项目部每天派两名保温员和两名保温措施检查员,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对混凝土进行24小时测温监控,确保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受到青藏联网工程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秋天的青藏高原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牛羊成群,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零星地点缀着几顶帐篷,牧马人悠远的歌声在草原上飘荡……。初到高原的游客往往都被眼前美丽的景象所吸引而流连忘返。然而高原的天如同小孩的脸,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风雨交加,一会儿雨夹着冰雹倾斜而下……。在沿线施工作业的官兵经常能“领略”这“一路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景,忽冷忽热的天气,许多人因此感冒咳嗽,自打进了高原后一些官兵体重明显下降,战士们还戏笑称这里是天然的瘦身“圣地”。官兵们平均瘦了18斤,最多的瘦了40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