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西南水电行之金沙江解疑(二)
2012/5/31 7:40:34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质疑五:水电巨头"先占先得"?

  张博庭:其实,之前就有类似"跑马圈水"、"超前发展"的说法,认为水电作为"运营成本低、收益快、回报高"的项目,吸引着我国的水电巨头们纷纷逐利而来。对此,我并不赞同。

  首先,即便是把"跑马圈水"比做一种向国家表达积极开发水电的意愿,也不是水电开发企业自己要去"跑马圈水"的。国家把原来的电力部拆分成几个电力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说这种意义上"跑马圈水"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果;其次,"超前发展"的说法更是没有根据。从横向比,到去年年底我国的水电开发利用率只有27%(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发电量计算)。而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平均都在70%以上。从纵向比,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应该开工的水电项目,很多都没有完成,连锁反应导致"十二五"的规划也完不成了。这种情况怎么还能说是"超前发展"?

  再说"先占先得"。实际上,我国所谓的水电巨头都是代表政府来开发水电。哪个国有独资企业在没有国家的指令规划下敢去"先占先得"?电力体制改革前我们国家用计划经济的方式,由电力部统一开发水电,几十年来发展极为缓慢。为了加快开发速度解决水电开发投资难的问题,我们国家进行了电力体制改革。事实证明,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水资源开发的投资难问题,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这怎么能叫"先占先得"呢?

  质疑六:"激流"变"静水"?

  张博庭:关于开发水电站会将江河变成静水的说法,我认为没有道理。试想如果江河被分割成一段段静水,连水都不能流动了还怎么发电,还修水电站干什么?所以,即使是梯级水电开发也不可能把河流变成静水。梯级水电开发完全可以都采取径流式的开发方式,不建水库直接利用流动的水来发电。但是我们对河流的利用不能只考虑发电,还必须综合开发,尤其是要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所以,我们不仅要建水库而且要建大水库,为的是尽可能把洪水存蓄起来留到枯水的旱季使用。

  任何国家的梯级水电开发,都不可能完全采用径流方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大(龙头)水库和梯级径流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目前,不仅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河流几乎都完成了梯级水电开发,我国的黄河、乌江、红水河以及长江下游等流域,也都基本完成了梯级水电开发。事实证明,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梯级水电开发完成后,除少数大型龙头水库河段的水流速度会明显减慢外,大多数河段的水流速度并不低。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有哪一条河流已经被"分割成一段段静水"了。一些河段的激流段变成缓流是存在的,但变成一段一段的静水是不可能。

  质疑七:会引发地质危害?

  张博庭: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孕育着巨大的水能,同时也都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地区。因为在水能长期作用下会使得河床下切、边坡变陡,除了本身会造成崩岸、滑坡灾害之外,还将以溯源、冲刷的方式将地质灾害传播到上游沟谷,引起沿江的沟谷坡增大,岸坡失稳以及整个流域的土壤受到侵蚀形成更大的泥石流灾害。

  同样的道理,金沙江、大渡河、怒江这两年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就是因为它们水能丰富,河水巨大的能量自然要通过不断深切河谷、冲刷岸坡和制造泥沙来消耗能量。其结果将使得河谷两岸的边坡越来越陡峭,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引发岸坡的崩塌、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后将会改变不断变陡的边坡形成稳定的平衡。然而,地质灾害不会就此完结,因为奔腾的江河水所孕育的巨大能量依然存在,会再一次重复以往的下切河谷,制造足以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所以,除了地震之外地质灾害的本质是河谷不断被水能深切的情况下必然会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从消能的角度来看水电开发不但不会引发地质灾害,相反是最有效的减少地质灾害的方式之一。可以说科学的水电建设是主动治理地质灾害的良好契机,除了利用水能发电之外,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通常还要采取加固、释放和监测三种方式治理灾害。加固和释放不稳定地质滑坡体的工作,往往需要在建设施工期进行,而监测地质滑坡体的工作一般在水库蓄水的初期,特别是在水库水位突然下降的时候。因此,水电建成后的初期蓄水,根本不是制造地质灾害,而是一个集中释放地质灾害的过程。

  从长远来看,水电建设让潜在灾害被释放了之后,一定是有助于减轻当地的地质灾害问题。我国和全世界的水电开发的普遍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我相信,金沙江沿岸以往的地质灾害也会在科学的水电开发之后得到一定的减缓。

  质疑八:珍惜物种濒临灭绝?

  张博庭:金沙江水电开发的物种保护问题也常常成为舆论的热点,比如"中华鲟、胭脂鱼等这样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会不会因此而濒临灭绝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应当重视物种保护,客观看待水电开发对相关物种造成的影响。但我反对不顾客观事实的否定金沙江水电开发,将水电开发和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之间划上等号。我们知道,葛洲坝、三峡建成之后中华鲟不能洄游产卵,因此我们通过人工繁殖和中华鲟自己在葛洲坝下游形成天然产卵场的方式基本解决了中华鲟的问题。另外,濒临灭绝的"三条鱼":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也都进行了人工繁殖。据我了解,除了白鲟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的母体,至今未能成功外,达氏鲟和胭脂鱼都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客观现实是水电开发往往能促进珍稀鱼类的保护。

  这一点,我们在此次西南水电行中深有体会。当地渔业人员感慨地说是水电建设拯救了金沙江的鱼类。他们说,原来金沙江流域的过度捕捞现象极为严重。由于过度贫困,国家越是要保护的鱼类,在市场上价格越高,非法捕捞的现象也就越严重。几乎已经形成了越要保护灭绝越快的怪圈。

  现在因为水库的建设让当地农民富起来了,非法捕捞的现象大为减少。渔业工作者也开始有条件、有资金、有计划地开始科学繁殖和保护。我们也亲眼见到了在孵化箱中的珍稀鱼类四川裂腹鱼的孵化。一个孵化箱每分钟就有很多条鱼诞生。再比如,大渡河人工培育的娃娃鱼,也很成功。不但保护了物种,还为当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这恰恰印证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所强调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造成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