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潘家铮:逝去的背影(胡学萃)
2012/7/26 6:49:11    新闻来源:

□胡学萃/整理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7月23日   第 19 版)

  1975年9月潘家铮(左一)等参加新安江水电站大坝鉴定会议的专家在大坝前合影。

  潘家铮在三峡工地(右二为潘家铮,左二为李永安,右一为曹广晶)。
  资料图片

  2011年11月,潘家铮在病房度过84岁生日。图为他和妹妹一起吃蛋糕。
  刘洪/摄

  潘家铮将《积木山房诗话》送给国务委员刘延东。
  刘洪/摄

  7月13日中午12时1分,两院院士潘家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就在同一天,长江2号洪峰通过三峡,三峡电站32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全部投入运行,首次实现满负荷发电,全部机组日均发电量5.4亿千瓦时。

  一个月前的6月13日,潘家铮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潘家铮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手中接过了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牌。刘延东对他说:“您是了不起的科学家,我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潘家铮成为继张光斗、朱光亚、师昌绪之后,该奖项的第四位获得者。

  7月19日,潘家铮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来自水利、电力系统的近700人到场吊唁送别,场面令人唏嘘动容。                

  颠沛求学

  1927年10月19日,潘家铮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

  潘家铮在小学五年级时,抗日战争的烽烟漫卷宁绍平原,潘家被迫逃迁到一个海滨马鞍村。古板、封建的父亲,整天将他关在楼上背诵“四书”及古文,他于是沉浸诗词,练就了“一目十行”的真功夫。 

  避难两年后,他随父在浙东山乡逃难流浪,头上有敌机盘旋,身边有子弹、炸弹轰鸣,断断续续地读到初中二年级,终于1942年5月日寇大举进攻浙东之时,忍痛掇学。1944年初秋,17岁的他忍受不了敌占区当“良民”的屈辱,决心自觅生计,离开县城到抗日游击区一个流亡中学当文书,为师生刻写钢板蜡纸,半年后又去一个乡村小学当教员。

  抗战胜利后,他自学几何、代数、物理、化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决心报考浙江大学中文系,却遭到饱尝人文生涯之苦的父亲的反对,只好填报“航空工程系”的志愿。他如愿进入浙江大学航空系学习后,偶见报载一名留学航空博士因找不到工作而自尽的消息,金字塔般的航空梦在心中坍塌了,于是在大二时又违心地转学土木工程系。

  从此,他与水电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结婚后恋爱”

  “先结婚后恋爱”,说的并不是潘家铮的个人婚姻生活,而是伴随他一生的水电事业。想当初,他一心想成为一个文学家,却阴差阳错地转而学了土木工程,从此一生与水电事业结缘。他自称,这是“先结婚后恋爱”。

  他说他走上水电道路纯属“历史的误会”,但这个“误会”并没有妨碍他成为水电专家。

  从1950年参加工作直到去世,60年的“婚姻”,他负责到底。

  潘家铮一生都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他参与的水电工程不计其数。如先后参加和主持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与乌江渡、龚嘴、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岩滩、二滩、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1965年初夏,他响应党中央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号召奔赴荒无人烟的雅砻江和大渡河,负责和参与锦屏、龚嘴、磨房沟等水电站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从新安江到雅砻江真像换了人间。这边是“莺飞草长”,那里是“蛮烟瘴雨”,生活反差之大,常人难以适应。他骑着马,经几天翻山越岭来到雅砻江后,即和同事们深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处女地,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踏勘水电资源。在工作中,有多位伙伴“出师未捷身先卒”,坠下悬崖。两年里,他写下30多篇论文,迎来他设计生涯的黄金时代的同时,还将这一时期写的诗命名为《西行诗草》,后收录在《春梦秋云录》和《潘家铮院士文选》中。

  然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他像无数正直而无辜的知识分子一样,被打入“牛棚”,承受了非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他几次被抄家,查抄出来的只有万卷藏书,还有他的诗词手稿和日记,这些东西都成了他挨批斗的罪状。

  1970年6月22日,上海勘测设计院革命群众在北站欢送重返三线的战士,他与家人悄悄在另一角落泪别,再次踏上去锦屏山磨房沟之路,这是当局者给他“立功赎罪”的机会。他说:“当我重新坐在锦屏山上后,我长久地亲吻这块我认为永难再到的土地。我终于又有了为水电事业献身的机会。” 

  新世纪初,潘家铮年逾古稀。当时三峡工程胜利在望,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水电群尚无启动消息。他怕自己等不到这一天,借陆游的诗句寄语中国水电事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

  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潘家铮看到了向家坝、溪洛渡、锦屏等巨型水电站的开工。于是,他又将那首诗中的“金沙江”改为“雅鲁藏布江”。

  “初恋”与“扒鸡”

  一辈子在水利水电事业上拼搏,潘家铮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把自己的水电生涯凝诸笔端,写出了自传体回忆录《春梦秋云录》。

  他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深情永远”。

  他11岁开始创作旧诗词,先后发表《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有一部《积木山房诗话》。

  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他的作品有:《老生常谈集》、《春梦秋云录》、《潘家铮院士文选》、《千秋功罪话水坝》等。                     

  关于写科幻小说,潘家铮曾自嘲:“院士写科幻,好比教授卖扒鸡,似乎‘不务正业’,不免引起人们的兴趣。”

  没想到,这位教授卖的“扒鸡”,又香又好吃。

  1993年,潘家铮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科幻小说家金涛称赞道: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科学家亲自动笔写的科幻小说。

  1997年科幻小说《偷脑的贼》出版,1999年8月该小说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荣获全国第四届(2001年度)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成为9种获一等奖的图书之一。 

  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推出4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收录了《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等特别受青少年欢迎的经典作品。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初版8000册一个月售罄,紧急加印。后来,这套丛书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政府出版奖和2011年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科幻小说获政府出版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得知这一消息,潘家铮自谦说:“我称不上‘科幻作家’,顶多算个‘散兵游勇’。书能受到青睐,还是沾了‘院士’的光。”

  潘家铮希望,这些作品可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应试教育对孩子们想象力扼杀得太多了。”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往往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

  潘家铮写过一篇《人才天平》的小说,其中有个讽刺对象“潘总”,人才仪器对他的鉴定是:有学历有身份,可惜知识陈旧,老迈神衰,到处主持课题,却只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别人问:“不怕有人对号入座,说这个潘总就是您吗?”潘家铮嘿嘿一笑:“我本来写的就是自己啊!”

  三峡梦圆

  在水电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反对者。”这句话被水电人引为戒律来要求自己,这句话正是出自潘家铮之口。他说:“正是反对者们的反复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这句话业内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和胸襟。

  后来,潘家铮自己站出来更正:“当初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我就是一个听不进反面意见的人。我后来提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是在事后不断反思和总结中才悟出来的道理。”潘家铮说,工程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大家都说好,没有反对意见,将来肯定会“摔跟头”。

  没有人戳穿他,他实事求是、心安理得。

  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在论证热潮几番起落之后,他代表论证领导小组作出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

  1992年,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获得通过。当晚,潘家铮回家美美地睡了一觉。他深知,自己正处于“风暴眼”,开工后,就要用责任和事实去说服世人。

  1993年10月,潘家铮受邀到美国达拉斯参加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年会。在一个专为三峡工程而组织的会议上,潘家铮谈到三峡时情真意切:有史以来,长江流域发生过无数次洪水灾害,损失难以估计。1931年和1935年两次洪水,每次都死亡14万多人,淹地几千万亩。1954年的洪水,政府组织百万军民抢险,仅保住了武汉市,但损失之大不忍细说,光死亡人数就达3万。这三次洪水比起历史上发生过的特大洪水还是小的。现在长江两岸人口更多,工农业发展极快,一旦发生像1860、1870年那样的洪水,其后果不堪想象。所以有人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是中国的最大忧患。任何一个负责的水利工程师不能不考虑一个对策。“我们总得对子孙有个交待。”“既然修建三峡工程就能防止发生这种毁灭性的灾祸,我们为什么不修三峡工程呢?这是关系千百万人民生命的呀。我想一切主张人权的人都必然会赞成保护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的。”

  他的真诚赢得了与会者的理解,随身所带的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被一抢而空。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提前来到坝顶。

  如果此时的潘家铮是登山者,那么,横在他脚下的就是珠穆朗玛峰。

  他曾说:“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潘家铮生平简介:

  

  潘家铮1927年11月出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到1953年;1954年至1955年在水电总局工作;1955年至1965年历任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1965年至1966年任水电部锦屏水电工程指挥部设计室副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水电部十二局勘测设计院工程师;1977年至1979年任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79年至1982年任电力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1982年至1985年历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至1988年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8年至1993年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1993年至1994年任电力部技术顾问、长江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1994 年6月至1997年1月任电力部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7年1月至2002年6月任国家电力公司顾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02年6月起,历任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潘家铮学识渊博,贡献卓著,获得了多种荣誉:1993年、1998年先后当选为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国际岩土工程学会杰出贡献奖等。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潘家铮诗词选登

  答内

  萍踪莫问几时还,巨任加肩岂等闲。

  壮士耻谈儿女事,英雄定破利名关。

  休嫌地窄难容膝,要使襟宽可纳山。

  志在边疆坚不易,愿将心血洒斑斑。

  注:该诗作于1965年—1966年间,潘家铮响应国家号召,到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时,身在四川雅砻江锦屏和大渡河龚嘴时所作。

  感时吟

  神州万里遍干戈,举世昏沉梦里过。

  筹国总看奇计左,著书难免罪言多。

  麻姑沧海惊三变,屈子牢骚托九歌。

  太息中原豪杰尽,苍生消息近如何。

  客来闭户且登楼,枯眼相观尽楚囚。

  敢把头颅供斧钺,空馀肝胆傲公侯。

  百般罗织书生罪,九族株连元老愁。

  身后是非谁管得,看它血雨洗神州。

  地覆天翻已十秋,烽烟滚滚扑双眸。

  生当动乱才何用,死被鞭笞鬼亦愁。

  与世周旋须作贾,逢人阿和可封侯。

  不知来日还多少,却喜吴霜已染头。

  分明歧路已亡羊,沧海横流倒八荒。

  鲁国优伶重露面,北邙狐鬼竞登场。

  更无袍泽周旋宜,独有天魔救世方。

  为怕独醒聊共醉,愿化蝴蝶学梦庄。

  注:该诗作于文革十年浩劫期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