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妇女报:水电之都再崛起
2012/9/26 9:16:26    新闻来源:中国妇女报

  孙小蓉 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本报记者 罗文胜/摄)

    走进宜昌市点军区车溪村,由十余台木制水车组成的中国第一家“水车博物馆”无疑是最为吸引游人的景观之一。在潺潺溪水的推动下,大大小小的水车吱吱嘎嘎地转动着,带动着各式各样的水碾和筒车,完整地再现了村里昔日的水利系统。据史载,千百年来,水车一直是这座深山小村的动力来源,除服务于农业生产之外,沿溪还曾经有以水车为动力的纸厂、香厂近十家,一时引来商贾云集,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繁荣。
    而在距车溪数十公里之外,一座气势宏伟的当代水利工程则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目光,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高耸的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亿万年奔流不息的长江,将巨大的水能转化为电能,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着源源不绝的动力。
    依水而生,凭水而昌,丰沛的水力资源始终是宜昌最为显著的城市特色。如今的宜昌,已经拥有长江三峡、葛洲坝和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5座大型水电站,是世界水电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而水电建设,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宜昌,在成就城市繁荣的同时,为居民们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宜昌人的眼里,因为水电建设,宜昌近几十年来共迎来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实现了宜昌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实现了宜昌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蜕变。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宜昌确定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迎来了第三次崛起的战略机遇。而这十年,也是宜昌变化最大的十年,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已是一座全新的水电旅游名城。
    这十年,通过联合重组、改革改制、招商引资,宜昌的工业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化工、电力、食品医药和装备制造业分别成为产值过百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投资60亿元人民币的南玻集团多晶硅项目等诸多重大投资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纷纷落户宜昌,推动了宜昌的产业集群。目前,宜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地,国内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彻底改写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历史。
    “自从学会了种茶叶,两亩地一年就能收入一万多元。”秭归县建东村村民冀敏告诉记者。冀敏是三峡工程的移民,当年刚搬迁到这个村的时候,虽说国家给予了妥善安置,但由于只懂种些花生、土豆之类的传统作物,每年的收成只够自己吃,经济依然困难。八年前,村里人在科协和企业的帮助下开始种茶叶,收入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很殷实。
    这十年,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宜昌,也成为了现代农业的“演兵场”。秭归的脐橙,五峰的茶叶,长阳的蔬菜……都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上世纪90年代,宜昌农业结构开始优化,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纵深推进,宜昌还把目光投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争创精品名牌,促进农业向工业化的跨越。
    “笔陡笔陡两面山,中间只有丈把宽,出门都是光棍汉,油盐全靠卖鸡蛋。”在车溪村,“久妹饭庄”的老板田久妹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向记者讲述车溪这些年来的变化。十多年前,车溪的绝大多数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外出通道,村民靠着种植玉米和水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生活,所有人家都穷得叮当响。但自从发展旅游业以来,车溪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全省十佳景点。 这里建成了三峡地区第一个农家博物馆、中国首家水车博物馆、中国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区、三峡民俗第一村、三峡地区最大的奇石馆。目前,景区的影响已经超出宜昌,客源辐射全国甚至海外,成为三峡旅游干线上的一个重要品牌。现在景区内家家做旅游,户户搞经营,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几乎家家都购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汽车。
    车溪的变化也是十年来宜昌旅游业的缩影。伴随着水电大开发的步伐,宜昌的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宜昌拥有中国14条黄金旅游线之首的长江三峡、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以及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一大批世界级旅游资源。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宜昌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三峡工程开工后,宜昌开始着力打造三峡旅游品牌。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同级各市州之首,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1年,宜昌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140.69亿元,同比增长16.1%,比2002年增长了近5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位居湖北省第二位,继续位居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同类城市发展前列。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宜昌也加快了建设民生之城、宜居之城的步伐,市民幸福指数大幅跃升。
    谢超是标准的新宜昌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宜昌定居已有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宜昌从一座滨江小城到现代化大城市的跨越。他感叹地说:“‘山平水阔大城浮’,郭沫若的这句诗概括了宜昌的新形象。旅人走出长江三峡到达宜昌后,不仅能看到山势平缓了,水面开阔了,还将看到一座繁华的水电之都和宜居、宜业、宜旅的魅力之城。”(本报记者 姚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