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富矿”乌江开发闯新路引领区域发展
2012/10/9 10:47:13    新闻来源:新华08网
  乌江是我国第一条实行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河流,目前干流开发接近尾声,已建成8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超过850万千瓦,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贵州经济的“发动机”。其开发中,妥善安置移民,探索利用长期补偿等方式解决移民长远生计,基本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闯出了一条“良性循环、滚动增值”的流域水电开发新路。

  ——借鉴国际经验梦圆“中国田纳西”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037千米,横穿贵州中部,流经7个地、州、市的25个县(区),于重庆涪陵汇入长江。流域最高点海拔2900米,而河口水面仅为136米,巨大的天然落差造就了乌江“水电富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省就在谋划和推动乌江的综合开发。1989年国务院批准《乌江干流规划报告》,同意乌江干流水能以发电为主,其次为航运,兼顾防洪、灌溉等任务。其中贵州境内规划建设9座水电站,目前,仅剩沙沱电站尚未建成投产。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开发经验,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模式组建的我国第一家流域水电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索风营、构皮滩、沙沱等7级水电站。公司总经理熊宇说,乌江与田纳西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及优越的开发条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公司有6个电站均提前建成投产。

  贵州乌江水电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纪进旭介绍,公司坚持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四位一体”筑牢质量“防线”、节省工程概算、缩短工期。其中构皮滩电站“一年五投”,创造了6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建设新纪录,工期提前20个月。经测算,6个电站提前投产可产生经济效益41.55亿元。

  纪进旭说,东风电站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强岩溶地区最薄的双曲混凝土拱坝。构皮滩电站建设中解决了狭窄河谷高拱坝坝身开孔泄洪的安全和消能技术难题,其泄洪最大功率达42200兆瓦,为目前世界之最。大坝也是目前世界上强岩溶地区已建成投产的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同时,乌江干流还建设了我国第一家流域地震台网监测系统,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升。

  熊宇说,从乌江梯级开发的经验看,与单一水电站相比,梯级水库可实现全流域整体规划调度,统一计算、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在乌江的“样本”作用下,澜沧江、大渡河等也实行了梯级滚动开发。

  ——“黄金水道”成“能源基地”和“经济发动机”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具有水火互济的能源发展优势。贵州省能源局电力处处长徐光伟说,20年过去了,乌江干流贵州境内已建成的8座电站总装机851.5万千瓦,年发电量295亿千瓦时,成为“西电东送”的主力军,为贵州发挥水火互济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今年底沙沱电站下闸蓄水,乌江干流将成为千万千瓦级的水电能源基地。

  据贵州乌江水电公司统计,2012年公司装机容量达到1024.5万千瓦,占贵州省装机总量的1/3。其中水电装机754.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一半以上。今年以来完成发电量22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135亿千瓦时。

  构皮滩电站是贵州“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乌江干流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300万千瓦,占贵州省总装机近1/10。今年由于来水较好,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电57亿千瓦时,比2011年全年发电量还多6.58亿千瓦时,创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年发电量的历史新高。

  徐光伟说,在乌江水电开发的有力支撑下,能源工业已发展成为贵州第一支柱产业,水火互济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乌江开发不仅建成了西南“能源基地”,还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近期共同组织实施了“乌江梯级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研究表明,乌江水电开发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1年以来,乌江开发使沿岸区域人均GDP和财政收入每年提高3%至4%,贫困率显著下降。

  贵州省常务副省长谌贻琴说,乌江开发打开了贵州水电资源“宝库”,在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促进贵州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及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

  乌江开发搬迁安置移民近20万人。贵州省移民局副局长陈万桥说,为妥善安置移民,解决其长远生计,贵州建立了移民安置风险评估机制,将移民安置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健全移民后期扶持的长效机制,整合涉农项目和投资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倾斜,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遵义县乌江镇是伴随乌江渡电站建设而成长的江边小镇,依靠便捷交通优势,通过政府产业扶持,村民成功塑造“乌江豆腐鱼”这一远近闻名的品牌。

  51岁的赵大刚家有3口人,开了一家餐馆,年收入10万元以上。赵大刚说,上世纪70年代建设乌江渡电站时,他所在的村寨因属于施工区而举家搬迁。2003年建构皮滩电站,他家属于淹没区,只能再次搬迁。“补偿款越来越高,政策也越来越好,加上餐馆生意不错,我家起了一座5层600多平米的房子。”赵大刚说。

  陈万桥介绍,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贵州省还探索建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由移民自愿将补偿款“存入”电站,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支取”,电站运行一年补偿一年。在沙沱电站移民安置中,自愿参与长期补偿的旱地按照水田每亩625公斤稻米的标准补偿,多数移民选择了长期补偿。

  为在乌江开发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贵州省还开展“长防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等生态保护工程。记者近日在索风营电站看到,大坝横卧在碧水绿树之间,电站厂房被装置在山体内,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记者采访了解到,乌江移民安置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的安置政策、补偿标准等有差异,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电站移民生存与发展问题欠账多,上访时有发生。贵州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明年起贵州将致力于把流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开发、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