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总公司孙志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
2009/9/9 14:53:06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孙志禹(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 

  摘要:三峡工程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其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在全国各界协同努力下有计划、逐步实施的,并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三峡工程围堰蓄水以来,其生态与环境效益已逐步现象。有关各方将继续推进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The ecological conver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GP
SUN  ZhiYu 
( 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 Hubei, China )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ecological 
conver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ough highly of. The ecological conver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GP is implemented stage by stage by all the people of China 
as designed, and staged achievement is obtain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GP have been emerged since cofferdam water impoundment. Department in relate with TGP 
will keep on the implementing of ecological convers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GP.
Keywords: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ecological conversa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三峡工程规模浩大,影响因子众多,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1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理念

  1.1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要点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的编制过程中,即对三峡工程对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水库岸坡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淹没与移民、泥沙、生物、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979年以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4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和评价。198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1986年,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的55名专家组成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对以往成果进行了审查和复核,并组织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及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论证和补充研究。1991年12月,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2年2月正式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1]。
此后,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环境影响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随着工程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入不断推进,并成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1.2从政策、规划设计等多方面保证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为减轻库区环境保护的压力,1999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调整移民方针,由原先的靠后就地安置调整为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结合,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以缓解库区的环境压力,并为库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是对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治理无望的小企业不再复建,而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关闭和破产力度,以减轻库区水污染防治的压力。

  为切实做好三峡工程环境保护,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以县为单位)、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和三峡工程淹没区和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等规划设计,由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1.3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三峡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实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含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中国三峡总公司分别负责,重大问题报国务院批准的制度。具体工作分工大致如下:

  施工区环境保护、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水库干流漂浮物清理和生态环境调度等由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列入工程概算的施工区外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由国务院三峡办负责组织实施。

  移民安置项目的环境保护由重庆市和湖北省组织实施,国务院三峡办负责监督协调。

  水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由重庆市和湖北省组织实施,分别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监督指导与协调。

  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别对建设期的三峡水库实行行政管理,并进行监督和指导。

  1.4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积极采取环境友好的调度方式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及时引进专业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加强施工区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执行的全过程专业化管理。

  在三峡工程枢纽运行中,公司采取节水增发和环境友好的调度方式,积极研究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和减缓措施,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2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1评价范围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涉及面很广,根据工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引起长江水文情势的变化和所在区域的环境差异,评价范围包括下列区段:

  (1) 三峡库区:自湖北宜昌三斗坪坝址至重庆市附近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涉及的县市。

  (2) 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自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洞庭湖、四湖和鄱阳湖区等。

  (3) 河口区:自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外海滨。

  考虑上游水土流失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和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工程的关系,以及河口以下冲淡水对海域的影响,评价范围适当扩展到水库上游区和近海区。

  2.2评价指标

  根据三峡工程特点,评价分4个层次,即在环境总体框架下,主要选择了3个环境子系统、24个环境组成、74个环境因子,进行多方位长历时的研究评价,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2.3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认为: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的不利影响,大多数在采取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得到减免。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建设的可行性[1,2]。

  3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实施

  3.1物种资源保护工程

  1) 陆生生态保护

  实施了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的陆生物种保护,采取了包括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并针对区域代表性的陆生生态系统,开展了宜昌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2) 水生生态保护

  建设了长江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白鳍豚江豚自然保护区等;持续实施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的放流工作,累计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 2005年至今连续四年组织实施了达氏鲟、胭脂鱼及其它特有鱼类和经济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并将继续实施;组织开展了物种资源保护的相关科学研究,如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繁殖的生态水文学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等。

  3.2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为对三峡工程兴建前后库区及相关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实行全过程系统跟踪监测,并开展必要的生态与环境研究和实验,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在水文水质、污染带和城市江段水质污染源、地下水、工业城市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源、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动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人群健康、湖北和重庆库区社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施工区环境、河口生态环境、秭归生态环境、万县生态环境、特有鱼类以及陆生植物等方面进行监测或专题实验研究[3]。

  该系统从1996年开始启动。从1997年开始,每年6月5日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现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此外,水文泥沙、诱发地震以及地质灾害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监测与研究也在按计划进行实施。

  3.3施工区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施工区是三峡工程建设阶段产生显性环境影响的主要地区,施工区环境保护实行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统一管理与各施工单位分项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聘请专业环境监理,从工程、技术、管理和投资上采取全方位保护和控制措施,依据批准的《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开展了包括污染治理与预防、水土保持、环境绿化、人群健康保护、环境监测等工作,已基本控制区域环境影响,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

  环境监测表明,施工区长江干流及其近岸水域各断面水质优,上游对照断面、下游控制断面和近岸水域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各项指标符合1-2级标准;施工区环境噪声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各防治责任区水土流失控制比和拦渣率达到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图1 太平溪、乐天溪1994~2008年水质状况


 

  注:太平溪为三峡水库坝前监测断面兼施工区上游对照断面,乐天溪为三峡水库坝后监测断面兼施工区下游控制断面。

  3.4枢纽初期运行环境保护

  1)漂浮物清理

  长江干流上的漂浮物一般由树木和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组成,主汛期主要是山林植被和农作物秸杆,非汛期漂浮物较少,主要是船舶垃圾和白色污染物。

  自2004年开始,中国三峡总公司委托重庆市和湖北省地方政府在三峡库区干流进行清漂,主要清理方式为使用机械化清漂船和机驳船对漂浮物进行打捞并转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坝前水域的漂浮物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租用拖轮及机驳船进行清理,并建造了一艘为300 m3的大型机械化清漂船,于2007年进入投入使用。

  从2003年蓄水初期至2008年底,三峡水库坝前和库区干流共清理漂浮物约185万m3。库区干流没有出现漂浮物大面积聚集和严重的碍航现象,坝前没有因漂浮物而影响通航、发电,水库水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监测与科研

  2003年围堰蓄水以来,除继续开展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常规监测之外,在蓄水期间对水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2004年开始,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增加了库区“水华”监测,此前三峡库区水华现象没有进行过系统监测,但仍有文献报导水华曾经发生。 



图2 三峡水库入库断面和坝前水质变化


  

  从1996年~2008年三峡水库干流入库断面寸滩站和坝前断面太平溪站各指标年均水质变化过程来看,十年来坝前断面水质类别主要受库周污染和入库水质影响,蓄水后水质良好总体,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

  从支流水华监测结果看,2004至2007年间,库区不同支流或同一支流不同区段和时段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水华”,藻类优势种分别包括硅藻、甲藻、绿藻、隐藻、蓝藻等。

  同时,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国务院三峡办也安排了包括三峡水库运行影响中华鲟的生态水文学机制及保护对策、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需求的三峡工程生态调度方案前期研究、船舶扰动法治理三峡水库支流水华试验研究、防止库湾水体水华发生的三峡水库调度方案研究、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三峡工程156-175m蓄水过程近坝水环境特性及调控措施研究、三峡水库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成因及控制技术与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水库运行生态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4]。

  4三峡工程围堰蓄水以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效益

  1)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和改善航运

  自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以来,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2885亿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0847万t,减排二氧化碳2.5亿t。

  三峡枢纽2004至2008年货运总量约2.8亿t,超过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通航22年过闸货运量的总和。蓄水后单位能耗降低46%,节约约37万t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85万t;与三峡枢纽通航前历史最大货运量1800万t相比,2004至2008年三峡枢纽增加货运量累计1.76亿t,与相应公路运输能耗相比,节省约700万t标准煤能耗,相应减排约1600万t二氧化碳。

  因此,三峡枢纽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为我国化石能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贡献。

  2)防洪减灾与生态调度

  2006年6月RCC围堰成功拆除,三峡大坝全线挡水,三峡工程已具备防御百年一遇洪水能力;2007年7月底,三峡枢纽成功地实施了一次主动防洪运用,蓄洪总量10.43亿m3,削减洪峰近5100 m3/s,为减轻长江中游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峡水库进入初期蓄水阶段后,实施枯水季节生态补水调度,2006-2007年为下游补水80天,补水总量超过40亿m3;2007-2008年累计为下游补水22.5亿 m3,2008-2009年2月11日累计为下游补水25亿 m3。三峡水库枯水季节补水改善了下游水质和航运,起到了河口压咸、提高下游工农业及其它生态用水等综合作用。

  5小结与展望

  三峡工程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其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在全国各界协同努力下有计划、逐步实施的,并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三峡工程围堰蓄水以来,其巨大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已逐步现象。在前期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单位将继续开展相关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1.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效益

  在三峡工程枢纽运行中,将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开展优化调度和生态友好的综合调度方案研究,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在防洪减灾、节能减排、生态补税等方面的巨大生态与环境效益。

  2. 继续开展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修编本)》仅规划了2009年以前的监测[5]。2009年以后,将继续安排资金开展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工作,并将根据水库蓄水运行阶段的生态与环境影响特点对监测内容进行调整,此项工作已在进行中。

  3.持续加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示范工作

  三峡工程的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因素众多,影响地域广阔、时间长久。三峡工程所涉及的各类环境问题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在前期生态与环境科研的基础上,将持续加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示范工作。

  4.全力建设现代水电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

  根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三峡工程管理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水电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6]。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开展。

  5.强力打造鱼类保护科研平台

  2009年1月23日,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三峡坝区举行揭牌仪式,中国三峡总公司正式接管中华鲟研究所[7]。中国三峡总公司将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鱼类保护科研平台,开展鱼类保护科研工作,并将继续安排资金开展鱼类人工繁殖与放流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 陆佑楣.三峡工程的决策和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3,5(6):1-6

  [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监测系统的调整
[EB/OL]. http://www.tgenviron.org/sysintro/sysintro_histry3.html

  [4]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环境保护年报2007[R]. 

  [5]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修编本)[R]. 

  [6] 三峡坝区定位为现代水电和生态示范基地[N]. 中国三峡工程报/2008年/6月/20日/总第1277期. 

  [7] 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揭牌[N]. 中国三峡工程报/2009年/2月/6日/总第1306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