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的总结
2009/9/17 8:48:18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第十一届科协年会第八分会场

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的总结

 

    2009年9月9日由中国科协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第8分会“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在重庆皇嘉大酒店举行。该分会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三峡总公司承办,会议的内容是讨论分析介绍三峡工程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回答社会各界的疑问。

 

    科协年会是我国国内一年一度最浩大、最全面、最重要的学术会议。第十一届科协年会在重庆召开,而重庆又是我国刚刚建成三峡水库的主要影响区域。因此在重庆召开的科协年会,当然不能回避公众对三峡工程的疑问和讨论。为此,我会联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申办了“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分会场,并获得了中国科协批准和支持。

 

    在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下,科协年会和我第八分会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由于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中国科协的影响力和对会议的宣传支持力度比较大,本届科协年会的会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我们分会讨论三峡工程的社会生态环境的题目范围比较窄,但还是获得了我国水利水电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先后共有二十余篇有关三峡的论文投稿,经过评审我会选用了其中的十四篇收录到了科协年会的论文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八分会会议的规模不大,但层次很高。共有不同相关行业的7位院士参加了“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会议,6位院士先后在大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和演讲。堪称是一次跨学科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第八分会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承办方发表了致词和讲话。随后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和王浩,分别就“ 三峡大坝工程抗震安全”和“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楚汉就“汶川地震后我国高坝抗震安全问题”进行专题演讲;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作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水生物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专题演讲;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楚生就“水利水电和环境”进行了专题演讲。

 

    此外,针对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环保部主任孙志禹、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司王殿常博士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国庆分别在大会上就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问题、地质减灾作用、生态环境影响初步评价以及三峡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者对这些演讲和发言的有关内容与会代表就所关心的三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评价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我们既不能忘记三峡工程将要发挥出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效果,也不能忽视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的生态保护任务。目前,我们要特别防止因为只注意强调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任务,而忘记了描述它无可取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这样的宣传,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种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好坏如何还是未知数,只不过因为它已经建好了,所以,我们面临的生态保护任务将会很重的错觉。这就好像我们已经成功造好了现代化的飞机,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飞机与牛车的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那么难免会有人埋怨维护保养飞机,将要比喂养牛车麻烦的多、费用也高得多。

 


  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就是相当于是一架能带动我国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大飞机。所以,我们对它的养护也要需要更科学的态度和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这架生态文明的大飞机发挥好它的作用。具体说这架飞机的生态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三峡工程最大的、最重要的防洪和水资源调节的生态作用我们不好量化,我们谨以它第二位的发电作用而获得清洁能源的效益来说,每年5000万吨煤炭,永不枯竭。如果需要的话一千年也没问题,这个能源的总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超过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能源的总和。也就是说如果不建三峡仅对我国能源的损失一项,将超过丢掉南海和东海的全部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探讨和强调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的意义。

 

    例如,对于三峡建成后地质灾害增多的事实,有关人士曾表述出担心,甚至有的人还建议考虑不要蓄水到最高水位。然而,到会的专家通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水库的建造和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滑坡,而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一般来说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

1、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处理。

3、水库蓄水(试验)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因此,三峡蓄水初期就是对三峡的新库岸进行磨合、释放和再造处理。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地质灾害与人们常规的灾害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蓄水试验期间出现了地质灾害,可以理解成是医学上的免疫反应,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水库的蓄水并不是制造出了新的滑坡,而是,对前面施工阶段工程处理之后还不能完全消除的滑坡体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经过几次蓄水、泄水,这些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安全。”

 


  专家还举例介绍说“一般来说,水电工程经过上面三个阶段后都会使得库岸变得更加稳定。例如,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沙牌是上世纪末建造在岷江支流上的一个水电站,虽然该电站本身不大,却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132米)。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其上游水库内的边坡与下游天然河道内的自然边坡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满目疮痍,这充分说明水库修建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蓄水考验之后,其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突然遭遇大暴雨、地震等突发事件之后,就不容易再产生地质灾害,而没有经过水库建设治理和考验的自然边坡,则非常可能在大暴雨或者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产生地质灾害。”

 

    本次科协年会第八分会的特点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会议的组织方式和宣传效果。根据中国科协会议规模不宜过大,时间不要过长,但是,要开得“精”的要求。本次科协年会第八分会的实际到场参会的人数虽然不多(只有70余人),但是层次很高,也很有代表性。为了满足广泛回答社会各界疑问的特点,第八分会场共邀请了近20位媒体记者参加会议和讨论。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媒体对会议内容的宣传报道力度,同时也可以直接回答一些关心三峡,甚至对三峡还存有各种疑问的记者本身的提问。应该说与会高水平的专家的演讲和精彩解答,确实也都圆满地回答了会议代表和媒体记者的各种疑问。由于高度重视会议的宣传,会议召开的当天,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等新闻媒体就进行了相关的报道,随后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科学时报等很多媒体也都进行的专题报道。

 

    同时为了满足让更多的人了解会议内容的需要,第八分会还依靠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的网站对会议全程进行了现场直播,所有的代表发言都被速录下来,并实时发布在网站上,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极大的加强和放大了本次会议的宣传作用。主办承办单位、参会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都对这种高效率的会议感到十分满意。目前,会议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会议的内容却仍然留在网上。人们随时都可以通过浏览直播网页(http://www.hydropower.org.cn/zt/sxst/),验证专家所预言的三峡工程的各种巨大的社会生态环境作用将会长期存在的真实性。会议主办承办方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就是因为确信我国的三峡建设,确实是一个巨大生态保护工程。它不仅完全经得起任何质疑,而且也一定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也可以说三峡工程本身的巨大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也将是对我们会议的最好总结。

(张博庭)

2009年9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