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是典型的低碳经济 低碳离宜昌并不远
2009/12/15 9:11:03    新闻来源:三峡新闻网
    三峡新闻网消息 (三峡晚报) (记者 喻植桃)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正在哥本哈根召开。减少二氧化碳排量、达成全球性的节能减排目标协议、扼制全球气候变暖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世界气象组织在会上公布的报告显示: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因气温上升引发的极端气候现象不断出现;中国正遭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2009年是中国自1951年以来第三热的年份。部分地区今年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一些河流水量降到50年来最低点;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近50年来,湖北省平均气温上升了0.9摄氏度,今年1—10月,湖北省气温明显偏高。

    降低二氧化碳排量,给地球降温,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十分重要,那么,低碳,离宜昌有多远?

  低碳经济,宜昌份额几何?

    什么是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宜昌具备哪些条件?

    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周祖海说:“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它包括能源电力、节电照明、数码电器、通讯通信、化工化纤、汽车交通、生物医药、洁净环保等行业。”

    虽然低碳经济是现在提出的新理念,但宜昌的低碳经济已有,而且目前很多工作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祖海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和行业介绍了宜昌的低碳经济:

    水电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水电被确定为宜昌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自宜昌市发改委能源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宜昌的自产能源销售收入中,电的收入约占93%;水电销售收入约占整个能源收入的86%。

      一批低碳排量的能源经济正在形成中。天然气的推广运用,生物质(秸杆)发电,沼气的发展等新能源是非常清洁的能源;秭归、当阳的矸石发电已产生多年的效益。

    周祖海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对高能耗行业的治理,加上对新能源的开发,也为宜昌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基础。

    小水泥是典型的二氧化碳排量很高的行业。从2007年开始,截止到2009年底,宜昌关闭小水泥31家,同时还要关闭一批高能耗的小燃煤机组和部分工业锅炉。

    利用工业余热进行余热发电的项目也正在筹备中。装机60万千瓦的余热发电项目已上报国家能源局,明年即可开工建设。该项目可节约标煤1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38万吨。

    正在审批中的 “三峡现代物流中心”,规划了“亿吨大港、千亿投资、六大园区”的宏伟蓝图,也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它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低碳生活,宜昌人准备好了吗?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除了发展低碳经济,还要倡导低碳生活。何为低碳生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低碳生活方式?昨日,本报记者通过三个QQ群及街头随机采访,对约5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
    对于何为低碳生活?有近半数的人回答是不知道。其他一些人的回答是:“一种环保的绿色生活”、“少吸收二氧化碳。”

    在对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低碳生活方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答案五花八门:

    “不开车,少吃肉。”

    “上下楼以爬楼梯为主,少乘电梯,减肥、健身、低碳三不误。”

    “在保证生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少开空调、少用洗衣机。”

    ……
     市发改委能源科负责人赵瑞林说: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少用电器,办公时多用电子邮件少用纸张,交通选择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白天多用自然光少开灯……都是低碳生活方式,它不是一种时尚,坚持下去,环境会回馈给我们的将是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在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时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解释了市民日常生活与低碳排放的关系:“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步入低碳时代,理念先行

    发展低碳经济,宜昌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绝非一蹴而就。

    如何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周祖海说:一是要做好低碳经济的规划,朝哪个方向发展,怎么发展,需要好好研究。二是无论低碳经济还是低碳生活,对企业和市民来说,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要接受这个理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如果提倡低碳经济,他们能接受吗?所以可能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三是,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给予低碳行业政策性的引导和鼓励,扶持其发展。

    宜昌市节能办负责人姚明刚表示:低碳经济,要从每个市民做起,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