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学术沙龙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专家大咖说了啥?
2020/9/3 22:39:52    新闻来源:三峡集团

  本网讯 8月26日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蓝绿江南、创新发展”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场分论坛由三峡集团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共同主办。论坛期间举行了学术沙龙,由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峰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吴文庆,河海大学教授、流域水环境专家朱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彦鸿,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上海城投集团副总裁何刚强等7位专家,围绕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愿景、顶层规划、技术创新、一体化制度政策、商业模式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问题一:生态环境在示范区建设目标愿景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怎样的?结合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愿景,我们又应该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个怎样的生态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发展示范区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一是要明确一个发展的目标,中国幅员辽阔,不可能在现阶段让全国的环境质量同时达标,但可以先让一部分环境质量好转起来;二是在地域因素方面,我们要改变“最好的医疗、教育等都在大城市”的观念,比如在示范区建立上海复旦、上海交大的分校,能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三是环境治理要讲究科学手段,用好环境监测技术,实现投入与产出比例的最大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彦鸿:

  关于一体化示范区的愿景,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空间规划中作了描述:“这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是一个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区域,也是一个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区域,同时还是江南韵和小镇味共鸣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公众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共建共享的”。到2035年要实现示范区蓝绿空间不低于68%,依托的是生态基础设施,除了山水林田湖草,也有通过绿色生态化的灰色基础设施,包括水系统和网络系统,由此构成的蓝绿空间是整个一体化示范区的大背景。

  问题二:示范区生态优势应该怎样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关键在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重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结合,实现从风景好、生态美向产业优、效益好转化,示范区要加强整体的规划和统筹的协调,投入人造资本,大力发展“生态+”或者“文旅+”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二是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实现风景好、生态美向创新强、经济性的转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国内人才汇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汇聚为优美生态地区注入了重要的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技术、文化、制度、理念等等,并催生一些信息产业等经济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

  河海大学教授、流域水环境专家朱伟:

  首先要对现有环境进行治理,可以同时借鉴日本滋贺琵琶湖治理的经验和京都发展的经验。其次,要将一体化的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太湖这个地方是河网地区,流域的边界不是绝对的清晰,所以碰到问题要有一体化的担当,创新性地解决。第三,示范区要尽可能地吸引资源节约型、资源循环型的高端产业,减少边发展边污染的问题。第四,要不断优化环境政策、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可持续管理的环境管理机制、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问题三:我们如何在示范区探索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一体化制度及机制创新?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吴文庆: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是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水环境问题是长三角示范区最主要的问题,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注重系统谋划,要用系统思维的思想方法,整体谋划顶层设计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二是注重标准统一,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标准要统一,污水处理尾水排放的标准要统一,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标准要统一。三是注重多元投入,要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一方面,该由政府负责的,该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另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

  一体化示范区首先要找准定位。示范区要保持生命力,首先要依靠高科技,其次是要做教育,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做好。不能简单地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好了不一定旅游产业就能够发展好。目前长三角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尝试。

  问题四:在一体化示范区水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直接产出回报渠道较少。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政策创新来解决这一难题?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

  研究一体化示范区的金融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业务产品的创新是两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从体制、机制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研究推出“同城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加适配。目前交行推出的集团客户授信互认、抵质押手续协作办理、“全国做一家”供应链服务、区域内转账零手续费等业务模式就是“同城化”金融服务的具体体现。从业务、产品创新来看,一是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如政府、商业银行、基金、投资公司等,发挥各自优势,运用投、贷、债等金融工具共同为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水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信贷准入标准,让更多的信贷从业人员了解掌握;三是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运用和交易。包括用于信贷质押、资产交易变现等。

  问题五:实现“蓝绿江南”生态环境目标的技术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彦鸿:

  关于一体化示范区的愿景,上位总体规划确定了“2035年示范区蓝绿空间不低于68%”的目标,这个蓝绿空间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依托示范区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也包含生态化的灰色基础设施,如水系统和绿色网络系统,由此构成的蓝绿空间是示范区的本底。我认为这个自然生态环境的本底在空间上基本保障连续有序,生活上是和谐的,经济上是有活力的,城乡空间与生态空间完全融合的,以此在城市安全的韧性、适应气候变化的弹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完整性方面作出示范。 从规划角度来看,目前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功能、定位都已经达成一致。整个技术路线中,在分析问题和查找问题的关键节点、重点项目落地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在标准体系方面,示范区域范围内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原来执行的标准和基础条件确实不一样,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整个技术路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统一的目标、指标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和最后的实施效果检验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实施环节,通过有效的空间格局约束,实现由多类型、高质量蓝绿空间和其他环境要素构成的网络融合的目标,主要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落地实施。宏观层面建立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要更多的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生态的修复与恢复,并强化地域景观特征和生态效益;在中观层面,通过公共空间的多功能转换来实现更多的共享空间,比如城市公园与安全避难空间,雨洪调蓄空间与郊野空间等,通过不同时间的转换,为广大群众和游客提供多功能的游憩空间。微观层面,探索完整社区建设,让不同尺度的公共社区建设实践把蓝绿空间与人居环境编织在一起,通过制定综合性的技术清单,辅以多元化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政府、企业、开发商、社区居民等实施主体的建设实践,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流动。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共同努力实现“蓝绿江南”的共同生态环境梦想和目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