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奋斗践行初心 实干担当使命-创新争先优秀水电科技工作者代表人物风采
2022/5/30 12:12:45    新闻来源: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编者按: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认识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们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水电人致以崇高敬意!


从国家需求出发  做顶天立地科研

                                      ——优秀科技工作者 王铁柱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工程师王铁柱,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电科院系统所前瞻室副主任,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代表,长期从事直流输电仿真建模和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骨干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技项目;参与制定并发布2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网公司企业标准,参与编译著作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是服务北京绿色办奥,为北京冬奥提供100%绿色电力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对推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作为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直电网走入了技术领域的“无人区”,其规划设计、特性分析必须依赖于准确的仿真模型。王铁柱同志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主持了张北柔性直流示范工程配套的仿真模型研究项目,成功研发了可准确模拟柔性直流电网运行特性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和机电暂态仿真模型,为工程研究提供了亟需的仿真工具。通过在模型开发期间积累的对柔直电网工作原理的扎实基础,他还深度参与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的运行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工作,解决了多项柔直电网运行问题,有效支撑了工程的可研、设计及投产运行。

      王铁柱还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仿真模型的标准化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国相继投运了多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特高压直流解决了我国能源电力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的难题,但多回跨区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投运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交直流混联大电网进行大量的仿真分析,这就离不开一套能够准确反映直流特性的仿真模型。为提升特高压直流输电仿真模型的规范性,并进一步提升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仿真的准确性,王铁柱协助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制定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管理办法,规范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模型结构、参数获取与参数校核工作,实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的标准化,为我国特高压直流及交直流混联大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从国家需求出发、做顶天立地科研”是王铁柱常常拿来自勉的一句话。在从事电力科研工作期间,王铁柱一直把“满足国家需求,符合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体现国家水平”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准则,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才让他在研究工作中始终满怀激情,一次次攻坚克难。


致力水电科技创新  助力蓄能行业发展

                                    ——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冰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冰,正高级工程师,电力行业勘测设计大师,中国能源研究会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冰同志一直从事 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技术咨询以及行业相关领域的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创新应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备丰富的工程设计理论水平和研究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获得国家级勘察设计咨询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多项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李冰同志致力于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标准制定。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能源行业标准《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导则》修订工作,标准修订过程中注意吸收近年来我国抽水蓄能建设中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并更名为《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规范》。标准内容包括抽水蓄能电站勘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总体要求,既突出蓄能电站工作特点,又涵盖设计工作涉及的全部专业,发布实施后获业界一致好评并获得“2020年度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李冰同志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TBM在抽水蓄能电站的适应性、平洞和斜井的不同布置方案和施工设计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TBM施工的排水洞螺旋形布置、电站地下厂房通风洞和交通洞多洞连打布置结构、输水隧洞斜井通用结构断面设计方案等创新型研究成果,并在山东文登、河北抚宁和河南洛宁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敦化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水头超过700m,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时被列为抽水蓄能电站机组设备自主化后续工作依托项目,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局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李冰同志作为敦化蓄能电站设计项目经理、主管副总工程师,主持项目的设计及科研技术攻关工作,组织完成了700m级超高水头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参数的确定、700m级超高水头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厂房振动、水力过渡过程分析与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敦化抽水蓄能电站所有机组已全部投产,实现了我国抽水蓄能机组水头从500m级到700m的跨越式突破。

     李冰同志工作中重视科研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甘做铺路基石。把初心落在行动上,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目标的实现,践行着水电行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担当,秉承着科技攻坚之使命,攻关克难勇往直前。


投身科研砥砺奋进  培养人才薪火相传 

                                    ——优秀高校教师 张尚弘


      张尚弘,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院长、水利工程学科带头人,担任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与新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副主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坝学会科技奖特等奖、中国航海科技二等奖、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国家能源集团科技一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

      张尚弘教授长期从事数字流域仿真、防洪减灾、流域水沙与生态模拟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项目(中德)、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针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深入探索了城市洪涝灾害模拟预警的水文与水动力学方法,研发了基于GPU加速的城市洪涝并行计算模型,致力于推进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持续研究智慧水利构建关键技术,探索并行计算、三维可视化、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流域仿真的深度融合,相关成果在“数字都江堰”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电子渠道平台、哈尔滨市防洪减灾系统等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研发的内河航道通航安全预警平台应用于长江、珠江等航段通航管理,关键技术支撑了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针对变化环境下的流域径流、生态响应问题,研究了极端降雨、土地利用变化、水利工程等对流域侵蚀产沙、污染物输移、生态系统的影响,服务于长江大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践行国家重大战略。

      从教18年,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学与科研互补,坚守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水文学原理》、《3S技术及其应用》、《河流模拟》等课程,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多次获得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学院院长,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下的水利人才培养需求与目标,提出了弘扬水利精神、融合电力生态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复合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协和新能源育才奖(优秀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与奖励。

       张尚弘教授长期奋战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培养复合型水利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辞辛苦  勇挑重担 

                                        ——优秀科技工作者 邵剑南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邵剑南,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数值模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小水电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

      邵剑南同志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科学研究、标准编制、项目审查、技术咨询等工作。先后参加过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的设计等项目设计工作,亚洲银行资助项目斯里兰卡西部供水改造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工作,小浪底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大伙房输水工程、新疆调水、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多项国内重大调水工程设计审查,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安全鉴定以及技术标准编制,舟曲特大泥石流、云南盈江地震等现场救灾、抢险的技术工作。

       邵剑南同志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参与编制水利设计国标、行标,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水利工程学科勘测设计分支》《中国大坝70年》《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图册》等著作。

       从2004年开始,他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审查组织工作和专业主审工作,面对繁重、复杂而紧迫的任务,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埋头苦干,勇于奉献,对上千座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报告,逐一研究分析,认真把关,圆满地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技术审查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他在工作中不辞辛苦、勇挑重担,多次受命赴灾区参加抢险救灾工作。20108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他第二天就随水利部工作组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救灾现场,克服断水断电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困难,积极为现场抢险献计献策,夜以继日地研究方案,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113月,云南盈江发生地震,他又奔赴现场参加抗震救灾的现场指导工作,白天进行现场调查,晚上研究加固方案,为灾区的重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他还负责组织了众多各种类型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各阶段前期审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审查、咨询任务,解决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服务水电科技创新  助力创新成果推广

                                        ——优秀科技工作者 梁廷婷


      梁廷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科技管理专责,主要从事科技规划、重大项目、成果培育、新技术推广及生态环保管理等工作。曾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7-2021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国网新源公司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作为国网新源公司科技创新推动者和执行者,与同事共同努力,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有效提升了公司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创新规划全面布局,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骨干力量,积极推动将大型变速机组、出口短路器等攻关方向纳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300MW级变速机组、700m350MW抽蓄机组纳入2021年能源领域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有效促进行业重大技术变革落地实施;积极围绕公司发展大局,科学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公司创新模式变革,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努力开启科技创新新征程。重大科研攻关有力推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技术优化升级,加快变速抽蓄机组等核心技术国产化攻关,助力突破抽蓄机组重大“卡脖子”技术瓶颈,在关乎行业长远发展重点领域和生产经营共性难点上积极部署重大项目实施,有力带动水电特别是抽蓄领域技术进步。科技成果取得实效,促进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由研发向应用转化,发布《新技术目录》,积极开展“双创”活动,激发员工创新活力,加快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推进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持续投入和重大成果培育,公司累计获得省部级和行业级科技奖励130余项,取得授权专利超2000项,科技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全身心投入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建设,全过程参加一期工程重新规划、建设、运维及二期前期相关工作。作为技术骨干,积极组织协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7大课题项目实施,参与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等多项科研攻关,组织工程实证数据分析总结,该工程成功实现了风光储互补机制及系统集成等五大技术突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实证科研结论。

      随着我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抽水蓄能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对抽蓄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如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行业的快速高质量,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是留给梁廷婷等抽蓄行业科研工作者的新课题。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