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库区新画卷:山清水秀生态安全
2012/1/6 9:02:01    新闻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据新华社重庆8月31日电(记者李松)近年来,重庆市以健全三峡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目标,努力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先后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使库区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以缓解。通过森林生态工程建设,三峡库区昔日荒坡重新换上了绿装。目前,一幅山清水秀、生态安全的三峡库区新画卷正在慢慢展开。 

  植树造林筑就三峡绿色生态屏障

  历史上,三峡库区曾是森林茂密地区,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变迁和人为破坏,森林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三峡库区仍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脆弱的地区之一。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为了让三峡长青,重庆自直辖以来,一直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依托长江干流生态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长江两岸植树造林、生态重建工作步伐逐渐加快。 

  目前重庆已编制启动长江两岸森林工程总体规划,这项浩大的工程将以库岸生态防护林、山脊生态防护林、生态移民等6项工程为主体,在长江两岸利用新造林、补植补造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方式,为重庆市域内665公里的长江造林380万亩,对长江干流及其支流175米库岸线第一层山脊实现绿化“全覆盖”。 

  如今的重庆长江三峡沿岸,荒岭换新颜,形成了立体森林景观带,以前裸露的荒坡绿意渐浓,沿岸遍植新绿,乔、灌木和蔓藤植物结合,营造出一片绚烂景致。据重庆市水利局监测表明,2009年,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4%,比1997年提高1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4000多万吨。 

  库区“增绿”农民增收

  人多地少、毁林开荒一直是困扰三峡库区生态重建的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库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50人以上,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说,要带动群众退耕还林,解决林农争地的矛盾,就必须给农民足够的经济收入和利益预期,让农民自愿植树造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去草木丛生、陡坡耕地连片的三峡库区腹地,不少地方已变成葱葱郁郁、林果连片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是三峡工程重点移民村,移民占了全村总人口一半,人多地少,一直困扰着农民收入增长。2002年,睦和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里2500亩土地全部种上龙眼、枇杷等经济林木。村支书刘家奇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产的优质荔枝、脐橙和南方早熟梨等正加倍“回报”睦和村民。近3年来,全村累计产果量达到5600吨,销售收入3400万元,平均每年每个村民增收3万多元。 

  睦和村的变化是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为农民开辟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峡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业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以三峡库区正在实施的百万亩优质笋竹工程为例,农民每亩可获取经济收入2000元,比种粮食收入增加5至6倍。除了笋竹之外,香料、优质柑橘、中草药等经济林建设,也正在促进库区各地农民增收致富。 

  吴亚告诉记者,库区将建成长江柑橘产业带、龙眼和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基地、板栗和核桃等干果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基地90万亩,每年实现产值7.2亿元。 

  同时,更加丰富的森林资源既可以成为三峡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库区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林业等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的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将日益发展壮大,有利于破解库区产业空虚的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