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主任王瑞祥致开幕辞
2010/10/29 9:55:0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本网讯)今天(10月29日)上午,2010(第二届)中国能源企业论坛在京开幕,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主任王瑞祥致开幕辞。

  把脉低碳经济   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

  ——在第二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能源》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王瑞祥

  (2010年10月29日)

尊敬的各位朋友、各界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长风万里寄红叶,又是一年秋好时。

  金秋时节,能源界的领导和朋友们又齐聚一堂,围绕“低碳经济与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共同把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明晰产业战略定位,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新形势下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能源》杂志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会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对长期以来对中国能源产业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国际友人、国内的业内人士、社会各界朋友、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纵观过往一年的世界经济,其面临重振自信、寻求变革与发展,迎接机遇与挑战的、新的时代节点。特别是,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正成为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同比下降40%~45%”。我们即将步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推动国民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显然是迫切且艰巨的。

  当前,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绿低碳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鉴于全球经济的变革、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我想借此重点谈一谈中国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发展问题。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能源装备是为能源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整个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装备是科技的载体;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发展先进能源装备,是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稳定能源体系的需要,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促进能源行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生产体系。近年来,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奠定,主要表现在:

  一、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力的保障了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成套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14.7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批重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目标,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综合国产化率可达80%;特高压示范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0%;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的比例已超过80%,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2006年之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高于出口,形成了巨大逆差,不少重大技术装备依赖国外;2006年进口和出口基本相当;从2007年起,出口开始大幅度的高于进口,2008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60%以上。以发电设备为例,近年来出口数量高速增长,2009年出口机组容量达1648万千瓦。

  三、产品结构得到改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增长。一重集团以前的产品以冶金和矿山装备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冶金和矿山装备的需求严重萎缩,但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原因就在于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结构调整,核电设备的旺盛需求弥补了传统产品的下降。

  几年前,风电市场开始启动,东方电气和大连重工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上海电气、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3000万千瓦,是带动我国电力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出口海外的领军企业。在全球12家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我国3大电气集团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已由过去的下游跃居中上游。在国家的支持下,装备企业还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重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等都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出海口基地,沈阳、上海、德阳、西安等能源装备制造集聚区的优势日渐突出。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能源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认清新形势、新挑战,努力寻求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途径、新方式。当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开发,以及由此促成的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并重塑全球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的格局。而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行业的建设高潮为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发挥好比较优势,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要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努力提高能源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下大力气做好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工作,大力加强技术改造,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效益。

  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能源工作的主线和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先进的能源装备是推动能源科技革命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要抓住能源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前瞻性地开发支撑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抢占发展制高点。

  二、要更加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高度关注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倚重生产能力扩张而忽视技术能力积累的现象,抓住机遇,下大力量解决结构失调、大而不强的问题。当前,尤其要注意引导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按照“既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提高水平,又要重视电动汽车自主创新”的发展构想,引导汽车产业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自主品牌战略和出口战略,搞好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攻克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抢占制高点,掌控主动权,从高起点上引导汽车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同时,要高度重视电工电气行业的结构调整。要以高效清洁发电和特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为依托,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实,为我国核电、水电、风电、火电和太阳能发电协调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支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风电装备重复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整机组装产能盲目发展,而产品研发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基础研究不足,标准和认证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风电产业有序发展。

  三、要更加重视研发投入,完善能源能源装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能源科技进步是决定能源行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快、行动快的体制优势;另一方面,争取加大中央投资对能源科技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国家科技资金中设立能源科技专项,重点支持能源创新平台建设,能源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研制,示范工程建设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科技活动。同时,要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能源科技创新投入。

  四、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制造、两业对接联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中心环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加速“两化”融合、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中国能源装备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能源科技创新和装备行业发展的经验,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制订和修订有关标准,为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提供保障。此外,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国家能源科技发展战略和能源科技创新计划。要积极探索政府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措施拓宽能源装备企业融资渠道,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上市。同时。要健全能源科技行业人才发展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要更加主动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能源装备制造业需要把握机遇、争取主动,始终不渝地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本着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积极地引进优势资源、引进科技人才、引进战略合作者,不断提高引进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装备造业企业要加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思维意识。一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能,必须“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中去求生存、谋发展;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有“走出去”的条件。例如,电力设备“走出去”的势头就很好,2009年出口了1600多万千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坚信,只要我们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继续发扬扎实苦干、团结奋进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目标,真正做到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最后,祝愿这次论坛能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圆满成功!祝愿在座各位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