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发表演讲
2010/10/30 12:17:01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本网讯)今天(10月30日),2010(第二届)中国能源企业论坛在京继续进行,上午进行能源企业专题对话,本网现场直播主题对话《低碳经济下水电机遇与挑战》。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发表演讲。   

  张博庭在2010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水电分论坛)上的发言 
 
  能源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标志,人类文明始于火的使用。几千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来,能源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难以解决的难题。

  当前,威胁我们人类发展的能源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能源资源枯竭的威胁,另一个就是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针对人类能源难题的特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

  核能是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是当前我们解决人类环境难题的主力之一,应该大力发展。但是,核能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也还是不能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要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而且更要注重开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

  水电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可再生能源,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类社会替代化石能源,解决能源难题的最主要方式。然而,水电的开发又是迄今为止一种社会争议最大的能源开发。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社会中的那么多不可再生的、不清洁的能源,都没有能引起那么大的非议,而偏偏只有水电被严重的妖魔化了呢?

  水电被人为的妖魔化的历史巧合因素 

  人类文明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都会有代价,然而,为什么在诸多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的现代文明活动中,偏偏只有水坝和水电建设经历了这样巨大的反复和曲折呢?分析起来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巧合因素。

  人类利用、建造水利工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成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象征。到20世纪初,大型水电站几乎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词。

  不过20世纪90年代,大坝、水电的发展开始变缓。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很多大型水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很多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以致于最终被迫停止。

  为什么呢,因为环保意识的觉醒吗?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海洋生态学家卡逊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图书《寂静的春天》,提出了滥用杀虫剂的巨大危害。由此,唤醒了我们整个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卡逊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环保先驱。这个环保英雄的成功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想去模仿卡逊成功的经验。努力寻找出另外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文明活动,找出它的问题,唤起公众对它的反感,最终达到表现出自己的惊人的环保觉悟的目的。

  与卡逊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并不都是业内的专家,很多只是利用环保追逐名利的投机者。由于他们一般都不懂科学,他们的行动也不是出于科学的良知,而是名利的驱动。所以,环保投机者们往往很难获得卡逊那样的成功。但是,水电行业的某些特点和当时国际环境,却给了某些投机反水电环保的人士成名的可能。

  因为,水电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国家的水电资源一般都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开发殆尽。而水电的这种特点,又恰巧被当时的美、苏政治对立的国际局势所利用。这就是有关阿斯旺大坝的争论。当时,埃及人利用美苏矛盾,嫌美国人要价太高,就把工程交给了苏联人建造。出于攻击政治对手的目的,美国人就开始发动全世界的资源给阿斯旺大坝挑毛病。

  然而,要把攻击阿斯旺大坝的理由,编造得让人信服,就难免要对所有的水电和大坝都进行贬低。好在当时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国家的大型水电开发,所以,不必顾虑这种攻击会影响自己国家的发展。因此,60年代后国际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水坝、反水电的所谓“科研成果”。其实,当时的这些成果都有很强的政治动机,其科学性和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不过这种政治斗争的产物,却给某些反水坝、反水电的极端环保投机者制造了机会。
  
  例如,《寂静的河流》的作者卡麦利,就是一位利用(反水坝)投机环保的成功人士。这本书曾多次在中国境内翻译出版。投机成功之后,这本书再版的中译本改名为《大坝经济学》。以前它为什么叫《寂静的河流》?我觉得显然就是作者在模仿《寂静的春天》。

  由于美苏争霸,作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的资料来论证水坝、水电站的“罪恶”。因此,《寂静的河流》这本书本身和所引用的很多参考文献中,也难免充斥着大量的片面的意见甚至谎言。
例如,为了危言耸听,书中说全世界的水库拦截水的总量,相当于所有河流的5倍(实际上还不足50%)。特别是书中还引用了一些水电站的特殊数据,居然得出水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燃煤的火电厂几倍的耸人听闻的结论。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如果水电的排放居然高于火电,那么水电的发展必须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由于这个致命谣言的传播,从根本上否定了水电的清洁能源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所以,在1996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大型水电居然被明确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的范围之外,只承认了小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国际社会的这个态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各国的政策,我国很多的政府部门和那一时期制定的政策、法规都有歧视、排斥大型水电的内容。例如,在世纪之交制定的的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就明确地把大水电排除在可再生内能源之外。这些歧视大型水电政策,至今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内水电被妖魔化的历史原因 

  相对于国际社会关于水电的争论,我国有一个滞后期。上世纪晚期,当国际上的反水坝运动最高潮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声音还很少。当事国家建设水电的态度也非常坚决。特别是三峡工程的上马和最终成功建成,让国际上很多反水坝、反水电的谣言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民主化进程,在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澄清和反思极端环保对水电的诬蔑之词之后,国内的一些炒作反水坝的极端人士却已经开始在国外极端组织的资助下活跃起来了,并且成功的实施了一系列极端环保理念和不实之词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媒体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的媒体概念已经从过去党的舆论喉舌变成了一种新闻产业。不少媒体工作者由党的宣传员变成了职业记者。社会民主化的进步也让国外极端环保组织,通过提供资金的诱饵在中国发展自己的势力,阻碍中国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特别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电力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对手的关系。企业为了少得罪人,没有人还愿意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上反击各种诬蔑水电的谣言。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政府部门管理水电,其他部门对水电的误导宣传不表态,企业自己不投入的同时,在国外颜色革命组织的资金的各种支持下,国内反坝组织活动积极,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媒体营销运作,一些媒体已经逐渐被反水电的宣传所影响,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

  什么欧美国家早就停止了大坝建设,什么美国已经进入了拆坝时代等等误导宣传广泛传播。从2003年起,我国国内反倒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水坝的高潮。例如,怒江水电开发被最后一条生态江的谣言所搁置;我国金沙江水电的开发程度至今还是零,但却一度因为开发过度而被叫停。 

  几年来这些误导舆论的宣传,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政府部门,以至于高层领导,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行业内的某些干部和技术人员。

  水电形式的好转,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最近以来大家都会感觉到,社会各界对水电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的确,从今年的年初起国家有关部门明显调整了水电开发的政策。根据水电被妖魔化、社会舆论被误导所带来的公众不理解、不支持水电开发,最后导致我国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的一系列教训,国家能源局和中宣部都特别强调要加强水电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国家能源局还特地举办的新闻记者培训班,介绍水电知识。

  有关部门还借助今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百年庆典和装机突破二亿千瓦的活动高调宣传水电。同时,国务院也及时恢复了停滞多年的大型常规水电站的核准审批,去年被叫停的金沙江中游的水电站也通过了环评审批,加速水电开发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预示着全国的水电建设又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水电形势的好转,不仅需要我们水电人在工作上更加谨慎的建设好每一个水电工程,注重环保友好和移民安置工作,保障安全,杜绝事故。同时,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任务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当前水电形势的好转,并不是缘于我们整个社会对水电的认识的提高,而是迫于能源难题的压力。这与国际上的情况非常相似。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到会的192个国家最终一致同意;在世界上各国都在鼓励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来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呼吁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大型水电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可见,国际社会对水电态度的转变并不是澄清社会各界对水电的误解之后,才开始大力提倡水电开发的。而是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之下,不得不恢复大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最近我国水电被误解、被搁置的形势的改变,同样也不是因为社会各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水电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迫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才不得不把能源开发的重点转向水电的。

  总之,在全世界范围内,强调水电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是缘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严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水电的开发与利用。这种情况无论在国际、国内都非常相似,尽管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

  然而,如果水电被妖魔化的现状不能被澄清,我们水电的尴尬地位就有点像当年的戴帽右派。一方面需要你水电来承担重要的减排任务,同时还要让你身背着(被妖魔化)的黑锅。如果这种“右派”黑锅不能消除,水电发展一定会是如履薄冰。

  因此,我们当前水电开发被重新重视的大好形势,并不能取代和放松水电的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水电被妖魔化的形象一天不能被澄清,水电开发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减排温室气体确实需要水电,但它却不能自然的还水电以公道。所以在大力开展水电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水电的正面宣传和水电的科学传播。

  具体来说:对于当前制约我们水电发展的移民、环保和地质灾害三个方面,水电科学的宣传和传播的作用都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分别简单的加以阐述:  
                                          
  1、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悖论

  根据全世界的现实,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总是成正比。这是不是说明在水电的环境关系上,水电开发不仅不应该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是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呢?

  当然,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电,确实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开发利用水能和水资源,那么由洪水泛滥和严重干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就无法避免。同时要满足我们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每年多开采、燃烧数亿吨的煤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要知道,因为所谓害怕“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就放弃开发利用水电的后果,就是“肯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全世界所面临的现实。

  由于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普遍非常低。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平均在70%以上,而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8%。

  水电是当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替代化石能源的最有效、最可行的还是水电。目前世界上凡是水电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高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水电还是大型水库建设的副产品,人类社会应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要建造大型水库。大型水库在存蓄水的同时也积蓄了大量的势能,在水库放水的过程中如果不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就会对水库设施和下游边坡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任何大型的水资源调控水库一定就是大型水电站,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的高低,与其对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暨调控能力通常也是成正比的。 

  去年我们通过和中国大坝协会、国际大坝委员会的联合调研,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与这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紧密相关,而且,几乎还都与这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与水库的蓄水能力成正比。

  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低。

  其实,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证明了水资源开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高达80%多,而西部只有百分之十几。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相对较高,但西部的水资源开发程都在10%以下。所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此外从理论上看,也不例外。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第四条指出“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可见,无论是环保的理论和现实都说明: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世界上“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必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2、水电开发会损害移民利益的悖论 

  移民是我国水电开发公认的最主要阻力。因为移民的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目前我国水电工程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库移民。

  然而,实际上由于水电是最经济的能源之一,开发水电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水电开发本应该是造福于当地居民的大好时机。只不过由于我们个别地方执政水平的原因和宣传舆论的误导,让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水电开发的移民利益普遍受损的错误概念。

  社会上曾经炒作漫湾水电移民的问题。说什么水电站建成之后移民都去捡破烂了。这是明显的编造和误导。一个几百人的水电站产生的垃圾能养活二百多人的村子吗?

  实际上,田坝村的移民都是居民户口,不仅可以享受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而且比一般的城镇居民还要多享受一个库区后期扶持费。以前一直是每年400元,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统一调整成600元。

  从宏观数据上看,我们漫湾工程移民的总费用是5000多万元,而漫湾每年交给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就大约2亿。一年的税收就可以补偿移民四次,如果我们还说处理不好移民问题,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执政能力有问题呢?

  再比如,怒江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梯级开发之后每年可产生一千多亿度水电,相当于产出5000万吨原煤的能源。折合到目前怒江水电开发的5万水电移民身上,相当于每人每年可以生产出1000吨原煤。而目前怒江农民依靠在陡坡上耕种的农业产值,只有1000元左右,只相当于2、3吨煤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怒江的水能资源,产值将增加300到500倍。

  发挥资源优势,社会财富多创造了几百倍,反倒不能保证移民的基本利益,这符合逻辑吗?

  水电开发是联合国千年扶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都把水电开发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最近世行《水电与发展》的报告中对全球水电的总结也特别强调水电的减贫作用。报告指出“水电及多功能水利基础设施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全球水电开发都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难道就是我们国家的情况特殊吗?

  实际上,总体上我们国家水电移民也是受益群体,从虎跳峡移民的前后巨大变化的态度就可以说明,水库移民是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机遇。每一个水电项目的移民,也都是争着往移民圈里面靠,没有一个想往外跑的。水库的封库令都是限制进入,从来也不会限制流出。

  这充分说明以往我们水电移民主要还是受惠的群体,否则,不会有人还愿意当移民。
总之,如果我们能理清思路,澄清我国水电移民的悖论,水电的移民问题不仅不应该是水电开发的阻力,而且还应该是水电开发的动力。我国怒江地区大多数百姓,盼望能早日开发怒江水电就是证明。

  3、水电建设会加剧地质灾害的悖论

  前几天,(10月26日)某报上还有一篇《西南重大水电工程生态恢复整治研究观览》的文章中说“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损伤严重,将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活动,且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判识困难,灾害防治中的生态工程技术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 我仔细看了几遍,也没有找出来文章中有支持这种说法依据。而只是强调了地质部门怎么样帮助识别原有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避免了给水电建设带来损失。

  由于水电被妖魔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像这种毫无根据的诬蔑“水电开发生态损伤严重和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习惯说法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笼统地认为大型工程活动的扰动,会加剧地质灾害。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水电开发与其它工程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般来说,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例如,我国怒江地区的山高水急河水中的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恰恰是因为怒江水流含有巨大的能量,长期冲击河谷,造成河床不断下切,周围的岸坡币需要不断地坍塌变形的必然结果。所以,怒江地区的地质灾害就特别频繁、特别严重。沿着一条几百公里的怒江公路,每年至少就有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上百起。今年怒江的贡山和保山先后都发生了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比较严重的泥石流灾难。这与当地水电开发不足不无关系。只有把水能资源利用起来发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如果不进行水电开发,怒江的地质灾害将永远无法避免。

  水电工程修建之后,将从三个方面改进原有的自然边坡的地质条件:

  1、水电开发就是把江水切割岸坡的能量利用起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处理。

  3、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 
由于通过建水电站治理地质灾害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水库建成后的蓄水的初期,地质灾害反倒有所的增加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水位上升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

  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如果在连续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可能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容易产生滑坡的现象。

  例如,去年台湾省的8.8暴雨泥石流和我们今年8.8的舟曲泥石流。这些其实都是一些潜在的地质滑坡体在暴雨中得到了释放。 

  也可以说,如果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的滑坡的地质条件,说明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地震)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岸和泥石流。水库的建造和蓄水不是制造出了滑坡,而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一般来说,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释放之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因此,水电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减轻当地的地质灾害。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现实也是,我国西部的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却很低,而且开发的时间还普遍比较晚,因此,水电建设的地质减灾效果,往往还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普遍都比较严重。然而,由于我国东部的经济发达,水电开发建设的比较早,而且绝大多数水电资源都已经基本上开发完毕,因而,我国东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几率就明显的低于西部。

  从国际上来看,情况也是一样。法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开发程度接近100%。由于河水的能量不会再用来冲击河谷制造地质灾害,因此,同时样是水电开发非常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却非常非常少。

  这种现象几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调查结果表明,凡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就越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总之,只有通过对水电开发的利弊科学分析,正确认识水电的地质减灾作用,我们才能做到趋利避害,通过加速水电开发减少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

  可以预言,若干年后我国怒江水电开发的现实,将进一步证实水电开发的地质减灾作用。

  结论

  水电这种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必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缺少这一步,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

  水电被妖魔化的现状必须要逐步澄清,否则,水电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开发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十一五”的表述有很大的不同,把原来的“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改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更加注意强调:加速开发水电,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些党的政策,都迫切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和媒体,用加强水电科学的传播实际行动,予以响应、配合。水电科学的传播任重道远。
   
     谢谢大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