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2011/6/23 1:33:42    新闻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论坛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发言


  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刘艳飞 韦凤年 张瑜洪) 6月21日,以“科学引领公众舆论、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的举办旨在通过院士、专家集思广益,科学阐述长江三峡工程在抗旱、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也期望通过此次研讨让公众进一步加深对三峡工程的正确认识,为科学引领媒体舆论作出贡献。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开始试通航并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5月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2010年10月正常蓄水至175米水位。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几次影响范围较广的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起公众对三峡工程的热议,特别是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又与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 

  水利部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发挥和公众关注的问题。6月10日,水利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牵头、有关司局配合,开展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科学论述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郑守仁、陈厚群、朱伯芳、陈志恺、韩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陈祖煜以及来自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国家防办、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总公司、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三峡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一起就当前社会上针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和焦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究和探讨。 

  目前,社会上针对三峡工程的质疑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三峡工程诱发了今年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大旱;二是三峡工程导致了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的灾害事件;三是三峡工程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四是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导致返流等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质疑,本次论坛主要研究和论述的议题有5个:一是三峡工程的抗旱作用,其中包括三峡的水情历史、三峡与下游径流量、三峡与2011年大旱;二是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其中包括长江洪水大事记、三峡与洪峰拦截;三是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其中包括三峡航运与重庆等城市的发展、三峡航运效益与长远意义;四是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其中包括三峡发电效益与战略意义、三峡发电的未来;五是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其中包括三峡与泥沙、地震、气候、地质灾害、水质等之间的关系。 

  尽管目前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一些地质、生态问题是否因三峡工程而生还有待调查,但发生的这些问题的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论坛的举办希望通过院士和专家的交流、研究和探讨,达到3个目的:一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从战略高度回顾和交流三峡工程的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二是以科普的语言,解读公众质疑和焦点,引领媒体等舆论发展,大力宣传,以正视听;三是交流和探讨科学制定水政策、水管理和水科技策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水务管理能力,为国计民生和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和决策支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后,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全面发挥。针对长江中下游河湖水位持续偏低,三峡水库加强了科学调度,及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补水,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防洪效益凸显,长江中下游地区1500万人民、2300万亩耕地、城市和集镇免受毁灭性灾害;蓄水至175米后,三峡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巨大的航运效益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逐步抬高,三峡工程的生态调节作用也开始显现。 

  今年的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全面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与会院士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应该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6月22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