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晏志勇:开发西藏水电 实施“藏电外送”
2009/9/17 8:20:45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于洪海  

  “十二五”期间可以考虑在开发技术指标好、不会大量破坏生态的地方适度建设更大规模的电站,从电力保障上为经济的发展预留出空间。

  近日,华能集团与西藏区政府签署加快西藏水电开发的战略协议,华电、葛洲坝等能源巨头也在近期参与了西藏水电的开发。未来十余年间,西藏有可能成为国家水电开发重点地区。9月11日关于“十二五”期间如何开发西藏水电的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有丰富水电勘探经验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晏志勇。

  实施“藏电外送”

  是满足全国能源需求的保证

  中国能源报:西藏水电在我国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如何?目前的开发现状怎样?

  晏志勇:西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平均功率20136万千瓦、年电量1764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5760亿千瓦时(随着水电前期工作的深入,技术可开发量还可能增加),占全国的24.6%,居全国第一位。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不足60万千瓦,水电开发利用率仅0.4%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中国能源报:您一直呼吁开发西藏水电,实施“藏电外送”,“藏电外送”对我国的能源供应有何影响?

  晏志勇:“藏电外送”是全国能源平衡的需要,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其中水能为可再生能源,按使用100年计算)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为1590亿吨标准煤,其构成为:原煤51.4%,水能44.6%,原油2.9%,天然气1.1%。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以煤炭和水能为主,水能仅次于煤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 按照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统计,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力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81.46%,特别是西南的云、贵、川、渝、藏就占66.70%,而西藏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24.6%。西藏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藏电外送应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全国能源需求重要保证之一。

  此外,“藏电外送”是满足四川、云南省电力发展需求和保持“西电东送”的需要。四川、云南省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分别为12004万千瓦和10194万千瓦,分别居我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在我国能源资源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云南省是“西电东送”中、南通道的主要送电端。2020年以后,四川、云南省为维持本省经济发展已基本不可能新增“西电东送”电力。为满足两省用电负荷需求,同时保持“西电东送”容量,可能将需要另辟电力供应。而西藏邻近四川、云南,结合利用四川、云南电力外送的输电线路通道,建设西藏至四川、西藏至云南和西藏直接东送的输电线路,可与四川、云南一起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共同担负“西电东送”持续送电任务。

  中国能源报:实施“藏电外送”的战略有没有西藏自身发展的考虑?

  晏志勇:“藏电外送”其实也是西藏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西藏水力资源,必极带动西藏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并能提供电力保证,促进西藏的工业、旅游业、商业等的发展,进而带动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从西藏具有的资源情况看,将水电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适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现实之路。另外,西藏水电具有集中开发、集中外送的优势。西藏水力资源分布特点是主要集中在藏南和藏东,即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其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区的80%以上,可开发水电站主要以大型为主,非常便于集中开发和集中外送。

  “藏电外送”完全可行 

  中国能源报:西藏水电开发在技术上有没有制约因素?

  晏志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的时间里,我国水电经历了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水电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水电勘测设计行业结合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完成了许多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代表了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支持了新世纪水电建设的大发展,为西藏水电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保证。从目前国内已修建的水电站结合今后发展情况来看,修建西藏的水电站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制约因素。此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为藏电外送提供了网络平台。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骨干网架规划建设的目标是:2020年前后,国家特高压电网将在华北、华中和华东构建坚强的交流同步网,形成四横六纵多受端的交流主网架结构;为配合金沙江等西南大型水电站群和西北煤电基地的建设,规划建成多回“西电东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直接注入各地区负荷中心。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交、直流特高压主网架的形成,为西南水电包括西藏水电及北部煤电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创造了便利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传输网络平台。

  中国能源报:“藏电外送”的电力市场空间如何?会不会出现送出的电没法消纳的情况?

  晏志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方电网、华中四省电网和华东区域电网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其本地区能源资源的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能源需求主要靠区外输入。到2020年以后,能够提供能源输出的省份已经越来越少,西藏因其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具备能源输出能力,可以缓解南方电网、华中四省电网或华东区域电网面临的缺能局面。西藏水电的电力市场可能主要在南方电网、华中四省电网或华东区域电网。西藏水电的电力电量外送及消纳初步考虑有两种方式:—种是接力式,即澜沧江、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后送电云南,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后送电四川,部分藏电满足云南、四川在2020年以后的电力需要,部分再通过云南、四川送电南方电网、华中四省电网或华东区域电网。另一种是直送式,即通过特高压输电系统直接将藏电送电南方电网、华中四省电网或华东区域电网,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送电方式也将越来越现实。

  “十二五”可考虑

  多建适度规模的水电站

  中国能源报:在西藏水电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晏志勇:近二十年来,国家和水电开发者越来越重视水电的环境保护,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解决环境影响问题并取得了实效,二滩、公伯峡等水电站近两年先后被评选为“环境友好型工程”就是实证(见链接)。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区,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开发水电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利用河流时,要使流域资源与环境处于可持续状态,在满足现在需要的同时,给后代留有选择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使水电建设与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共存。届时要将环境保护的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西藏水电开发中,不断改进各项措施,强化环境监测与管理,把施工环境保护提高到更高水平。

  中国能源报:西藏水电开发会涉及国际河流,大规模开发西藏水电会不会引发国际争端?

  晏志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不应成为制约西藏水电开发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开发水电是开发水能但是不耗其水量,不会出现在上游开发水电多用水量的现象。如果流域各国形成共识,上游水电站可以发挥很好的综合效益。如果下游有防洪需求,上游的水库可以拦蓄洪水,避免或减轻下游地区将遭受的洪水灾害,上游水库可以放水提高下游河道的供水能力;如果下游出现干旱的情况,可以由上游水电站进行放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河流上下游国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形成共识。这方面世界上已经有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和加拿大对哥伦比亚河的水电开发。

  中国能源报:对于将来西藏水电的“十二五规划”有什么建议?

  晏志勇:西藏特殊的环境决定了西藏水电开发的平均成本比内地高,这就需要在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投资的高效利用。另外应该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到西藏投资,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水电站的规划上,我个人认为应当发展“规模适中”的电站。目前西藏开发的水电站比较大的也只有10万千瓦左右。在实际水电站建设中,往往是水电站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可以考虑在开发技术指标好、不会大量破坏生态的地方适度建设更大规模的电站,从电力保障上为经济的发展预留出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西藏的电网应当从低电压到高电压转变,目前西藏电网最高的电压等级仅为110千伏,满足不了电力传输的需求。

  二滩水电站的环保经验(链接)

  电站立项和设计中的环境保护

  二滩电站从工程伊始便率先开展了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照世界银行的要求,先后完成了局地气候、滑坡和泥石流、土壤、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水生生物、文物古迹等十项专题工作及Ⅰ、Ⅱ期环境影响报告、《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环境保护先期实施计划报告》和《四川省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环境保护设计报告》,并分别通过国家环保局审查与世行Ⅰ、Ⅱ期贷款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

  建设、运行中的环境保护

  (一) 弃渣处理

  水电工程施工产生的大规模弃渣,是建设期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避免施工弃渣下江,在二滩工程中,不惜投入大笔资金,对工程所有的弃渣实现集中清理、运输、堆放和防护。工程各项施工活动总弃渣约1500万立方米,全部堆放至设计指定的三个大型弃渣场,避免大量弃渣入江造成水土流失和下游泥沙淤积等一系列问题。弃渣堆放完毕后,对渣场进行了全面防护和绿化。

  (二)施工污染控制

  二滩电站是国际招标工程,对于承包商的污染防治责任,在合同中有明确的细则规定,由承包商直接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并由环境监理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各项施工污染均得到有效控制。以废水处理为例,砂石骨料生产废水、营地生活污水均通过沉淀或废水处理设备处理后集中排放。

  (三)生态恢复

  在承包商撤离后,施工迹地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约60余万平方米。为提高库区植被覆盖率与生态多样性,在库周区16个地点共成功营造防护示范林240万平方米,解决了库周各县营林的技术难题,有效促进了地方的植树造林工作。自1998年至今,已造营林1000多万平方米。加之水库形成后河谷气候的改变,库区植被已是郁郁葱葱,“青山绿水”成为二滩库区的真实写照。目前电站生产区植被覆盖率高达50%,生活区植被覆盖率高达80%。

  (四) 鱼类资源恢复

  为保护鱼类资源与种群多样性,水库建成后的2002年,投资140万元,委托渔业部门向库区投放裂腹鱼类、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大口鲶、花鲢、白鲢、鲤鱼、鲫鱼等各种规格鱼种420万尾,库区鱼类资源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环境监测

  为随时掌握工程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电站建成后,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包括泥沙、水文、气象、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鱼类监测等。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仅可进一步了解工程区域的环境质量,更为工程兴建前后各因子的变化分析和对比积累了宝贵的实测资料。 
 
  附-晏志勇简介:



资料图片


  晏志勇,男,汉族,1958年7月出生,四川新都人。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

  曾任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处长、处长、副院长,电力工业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总院)副局长(副院长),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7年2月任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