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潘家铮院士:否认水电是清洁能源不公正
2009/10/29 8:45:37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编者按

  9月19日,国家水电可持续共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成立大会上表示,我国目前水电装机已经达到1.8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的水电开发度仅为27%,低于亚洲平均水电占总电量34%的水平,更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50%的水电开发度。同时生态、移民、环保等问题对我国水电开发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为探索如何在新的情况下推动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两院院士潘家铮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高季章。

  通过流域水电开发,为抗震救灾奠定坚实基础。停滞和回避不是出路,而是死路。

  10月18日—20日,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在会议现场,关于我国大坝安全、生态保护、移民安置等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围绕上述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我国水电科研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

  把水电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以外很荒谬

  中国能源报:最近有部分人士包括一部分院士呼吁大力开发非水可再生能源,对此您怎么看?

  潘家铮:从远景看,开发非水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现在就应起步,并从各方面予以支持。但必须切实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切忌盲目无序地一哄而上,这对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只会带来破坏性影响。

  必须指出,在今后二三十年中,水能仍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水电至少在当前要排在优先位置。多数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已得到高度开发(或国内并无丰富的水力资源)。他们在前期开发中因环保意识不强,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当前在强调可再生能源开发时,他们将大、中型水电除外,这是有历史和国情因素的。而我国的国情完全不同。有些人照抄照搬“国际经验”,最明显的就是在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草案)》时,也将大、中型水电排除在外,理由是“大中型水电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实现了商业化”。姑且不讲开发水电要移民,而移民工作绝非技术问题。试问“技术成熟”了就可以不算可再生能源了?小水电的技术在哪方面不成熟?风电、太阳能技术成熟后是否也要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以外?有这样的逻辑吗?今后统计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还包括水电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把水电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都是荒谬的。

  科学看待水电对水质和生物的影响

  中国能源报:部分舆论认为开发水电要污染环境,所以不能称为清洁能源。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潘家铮:水力发电利用水的势能、动能转化为电能,既不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也不在陆地或海洋倾倒废碴,又怎么污染环境呢?为了证明水电是肮脏能源,一些外国科学家用个别在热带森林区开发的水电站为例,认为水力发电不仅不是清洁能源,还是排放温室气体的元凶。举证一座热带水库在运行十年里所释放的碳是化石燃料电站的四倍。由于有轰动效应,我国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某些人以此为据,跟风而上,宣称三峡大坝将引发严重的温室效应。我们都知道三峡和葛洲坝水电厂每年发电1000亿度,至少可替代6000万吨燃煤,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四倍就是2.4亿吨原煤和4.8亿吨二氧化碳,水库又从哪里取得如此巨量的燃料进行化学反应,排出如此惊人的废气?据说是水库中腐烂的植物会形成二氧化碳和甲烷。请大家想想,三峡水库中“腐烂的树木”竟会相当于每年燃烧2.4亿吨原煤,排放4.8亿吨温室气体,而且年年如此,也过于离奇了。反正传播这些“科学新闻”是不需负法律或道义责任的。

  也有人说,即使水电不排放温室气体,但水库是一潭死水,污染水质,这总是事实吧。我们知道任何水库不能只蓄不泄,不可能变成一潭死水。当然建库后水深加大、流速降低、自净能力减弱,但这是水库的罪过吗?不责备排污者光骂水库,有失公正吧。长期以来,工矿企业、城镇市民和农民都把河流作为天然排污下水道,不论什么垃圾、污水、毒品……都向河流一送了之,这是错误、落后和不负责任的恶习。在生产不发达、人口稀少时,后果还不严重。工农业和城镇大发展后,不论建不建水库,这样做后果都一样严重。江南平原、淮河中下游、海河、辽河……有什么大水库、河流没成为巧克力糖浆呢?相反,拥有200多亿立方米库容的新安江水库,由于严格控制污染,建库50年,仍是一库清水,下游杭嘉湖平原一再要求从水库引水解决困难,这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水库建成后自净能力减弱是事实,但不建库那千千万万吨污水毒物不是同样进入河道排向下游吗?所谓自净,无非是尽快把祸害送到下游去罢了。即使能排到海里,难道海域就可以永远承受污染吗?那后果才是千秋万载贻害子孙。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不是禁建水库而是整治污染源。水库的兴建正可以起正本清源的作用。例如三峡水库的兴建和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国家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库区污染问题,长江干流水质是全国大江大河中最干净的,就是明证。

  中国能源报:鱼类保护是水电开发争议比较大的地方。10月4日,第一批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破壳而出。对于水电开发与鱼类的保护问题应当如何认识?

  潘家铮:提到水电的负面影响,可以列出几十条,主要还是水质污染和对水生生物(以鱼类为主)的影响。上面谈了水质污染问题,下面再讨论一下鱼的问题。建水库对以鱼为主的水生生物确有影响。但如果把近几十年来江河水产品品种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以及珍稀物种的灭绝全归咎于水电开发是不符事实的。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毁灭性的滥捕滥杀、水质的严重污染和其他影响鱼类生存的人类活动。一些珍稀物种如白暨豚、白鲟,早在长江干流建坝以前就难见踪迹了,不建水库也难让它们重新形成种群。不如依托水电建设,加强科学研究,采取保护和增殖鱼类的人工工程措施。例如严禁过度捕捞、制订科学的禁渔期制度,优化水库调度,使之有利于鱼类繁殖生存,防止和减免航行对鱼类的杀伤,利用水库和陆地鱼塘大力发展人工养殖业。对珍稀品种,设立保护区和人工繁殖放流,防止某些品种的灭绝,修建闸坝时视需要建设过鱼设施等,这才是正道。三峡集团公司对中华鲟的人工哺养和放流是个很好的例证。

  解决西南地震灾害的出路是开发水电

  中国能源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要求暂缓西南水电开发的说法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对于未来西南水电开发与地震的关系您怎么看?

  潘家铮:中国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地震烈度较高的西南高山深谷地区,许多人担心水坝在强震下溃决,造成严重次生灾害。尤其在汶川大地震后,有人联名上书中央,要求在查清安全问题之前,暂缓开发西南水电,这是一种误解。

  汶川大地震是千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无数座房屋倒塌,桥隧破坏,道路中断,人民伤亡巨大,而灾区内大小水坝无一溃决,尤其是位于极震区的两座高坝大库——紫坪铺面板坝和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安然无恙,各水电站很快恢复供电,为抗震救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事实说明了水坝抗震能力之强和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真正对下游造成重大威胁的是天然滑坡造成的坝及形成的水库,即堰塞湖,最大的就是唐家山堰塞湖。为此,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抢险,动迁下游数十万人民避让,最后解除了险情,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大西南深山峡谷区,如果发生特大地震,不知会造成多少个更大的堰塞湖。在交通阻塞、信息不通、生产落后的地区,政府怎么去警告和组织居民撤退?怎么输送救援人员和设备进去?出路只有一条,抓紧搞流域开发,建成一批震不垮、能调节水资源和洪水的高坝大库,例如目前雅砻江上正在修建的三百多米高的锦屏大坝,就是这样的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从直接的抗震作用来讲,可以根据情况泄流腾库,拦蓄堰塞湖的溃决洪水,大坝形成的宽深水道,是一条震不垮的生命运输线,水电站的强大电能是抗震救灾的动力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流域水电开发,打通交通道路,开通信息渠道,设置地震台网,发展库区经济,实施产业结构转轨,进行生态移民,移风易俗,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为抗震救灾奠定坚实基础。停滞和回避不是出路,而是死路。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 于洪海



潘家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