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解树江:新能源发展面临四大困难
2011/2/16 8:59:28    新闻来源:中国企业报



专访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解树江


  “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产业将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项目纷纷上马,但也面临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完整等众多困难。为此,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解树江。 

  新能源发展需求强烈 

  去年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6%。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12%左右的目标可预期。 

  《中国企业报》:新年伊始,中美两国举行了新能源论坛,就中美两国在清洁煤、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领域的合作前景展开讨论。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了18份总值超过13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协议覆盖了核电、风电、太阳能、水电、智能电网、碳捕获及封存等多项领域。可见中美两国对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重视。您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解树江:中美两国在能源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美国政府的需要。两国都面临着关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不稳、间歇性对电网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也面临着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因此在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而建立起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共同诉求。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中美能源合作协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能源问题,也关系到全世界的能源未来发展问题。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态度和实质性进展,不仅能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也有助于气候谈判等全球问题的推动。这次两国签署了覆盖核电、风电、太阳能、水电、智能电网、碳捕获及封存等多项领域的大额合作协议,说明了两国对新能源发展的强烈需求,也说明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中国企业报》:“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产业将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处重要地位。有专家表示,届时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 12%—13%。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解树江: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产业将纳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的新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2009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投资346亿美元,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投资最多的国家。而美国以186亿美元退居第二。中国投资于清洁能源的总额几乎是美国投资额的两倍。而5年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仅达 25亿美元。到2010年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6%。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至少会在12%左右的目标是可预期的。 

  新能源产业还较弱小 

  “2010年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仅有7家。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地位还比较弱小。 

  《中国企业报》: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能否举几个典型案例? 

  解树江:当前,新能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外企业纷纷抢滩新能源市场。我国具有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资源潜力,新能源也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少有哪个产业像新能源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首先我想应该是华锐风电,因为华锐是中国第一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华锐风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 新 增 风 电 装 机 容 量1403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已成为中国风电整机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并迅速成长成为中国风电设备第一品牌、国际知名品牌。2011年1月,华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登陆资本市场将有助于华锐拓宽资金渠道,保持领先优势,巩固领军地位。 

  金风科技也是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在过去十几年间,金风科技通过了 750kW机组研制和产业化、1.2MW和1.5MW机组研制、1.5MW机组产业化、2.5MW机组研制和产业化、3.0MW机组研制、大型机组试验台等项目实施。在风机的电控技术领域,金风科技已经具有自主开发变速恒频机组控制系统的能力。同时,金风科技既是产品技术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也是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金风科技提出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金风的服务把金风的研发及制造背景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发一系列的服务产品为客户创造较高的附加值。近年来,金风一直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迄今为止,金风已在海外成立了6家子公司,国际化发展已成为金风科技打造全球领先企业的关键战略。 

  《中国企业报》:在“2010年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您如何看待它们入选的标准? 

  解树江: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是以企业2009年度营业收入为标准打造的一个排名,对于明确我国能源产业的格局,提高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网站公开数据,各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开数据,各大能源企业网站公开数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等证券交易机构公开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中,包括风电设备制造及运营、太阳能电池制造及运营、节能灯、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企业有71家 (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新能源企业仅有7家,见附表),营业收入总计为2923亿元,约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03%,仅占第一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的20.9%。这充分说明了,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地位还比较弱小,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但是,由于新能源企业的成长极为迅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1年的中国能源集团500强名单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新能源企业入围。 

  新能源发展需直面困难 

  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完整;盲目投资,有重复建设倾向,缺乏整体规划;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些困难需要直面。 

  《中国企业报》: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不仅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央企、民企等各类经济组织的青睐,许多项目纷纷上马。但目前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就是新能源产业遇到的困难多多,在您看来,主要的困难有哪些? 

  解树江: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到各界的重视是件好事,但很多困难确实是需要我们直接面对的。主要是: 

  一、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完整。我国大部分能源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质量认证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相关的信息服务业没有及时跟进,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干扰了市场的开发。 

  二、新能源在成本上无法与常规能源直接竞争,但是缺乏竞争又会使新能源过高的价格长期得不到降低,从而限制了新能源市场的扩大。虽然我国已经拥有金风、华锐等具备抗衡国外生产商的科技型新能源企业,但绝大多数新能源设备生产厂家仍然存在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等问题,仅能满足低端需求,难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盲目投资,有重复建设倾向,缺乏整体规划。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认识不足,在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一窝蜂涌入,加剧了产业风险。 

  四、资金需求量大,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我国新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没有为新能源建设项目设立类似常规能源的固定资金渠道,投资者经常受融资渠道不畅的困扰。融资障碍造成的资金来源不足限制了新能源的发展,影响了各方面对新能源的投资信心。 

  《中国企业报》:针对这些困难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解树江:我想,首先要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应用。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光伏电池90%出口国外的现状必须改变。该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最薄弱的环节。这项工作应由一个部门负责,而不要四五个部门一起多头管理。在太阳能适宜地区,新建住宅小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逐渐推广。 

  第二,要全面贯彻“新36条”,把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去年28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招标中,央企以超低价大获全胜,民企只能望洋兴叹。这种局面需要改观,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我建议以后再进行类似招标的时候,分成两组,央企一组,民企一组,等条件成熟时再合二为一。 

  第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家应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必要时成立国家级新能源研究机构,力求更快地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此外,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支持额度要大幅提高,真正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待。民营企业在新能源发展中表现活跃,但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的支持还不够,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以上几条如果能真正付诸行动,最近两三年,中国新能源事业将产生质的飞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